


5月13日之后,利比亚的黎波里港陷入沉寂。作为利比亚最繁忙的港口,它承担着该国70%以上的进口物资中转任务,特别是基本民生与能源物资。伴随着安全局势恶化、港口交火升级,赫伯罗特等船公司陆续宣布中止靠港并暂停订舱。[来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与此同时,部分航运线路开始改道,突尼斯比塞大港、埃及梅尔辛港等成为替代节点。保险市场迅速将该地列入“高风险航线”,溢价上涨20%至35%。货主们面临的,不仅是运输成本上涨,还有毁损、拒收与违约的多重压力。
物流中断引发连锁反应,订单、声誉和现金流一起受考验
在这种地缘冲突风险面前,许多中国厂商仿佛再次回到了2011年。那一年,利比亚内战爆发,港口也曾陷入瘫痪状态——来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的几个案例至今仍值得回顾:
厦门华融集团当时原本锁定了一批利比亚订单,但采购商受局势影响财务告急,最终选择压价采购,该集团评估后选择主动放弃订单,以避免低价成交后的履约风险扩大。
宁波一家家具企业同样经历了冲击。三个老客户在货物抵达港口后选择弃单,总金额达40万美元。由于战事持续,该批货物在港口长期滞留,最终无法正常交付,也未能回收货款。
福建尚德公司则在战事前常年向利比亚出口拖鞋,平均每年超过40个集装箱。然而在战事期间,出货量断崖式下跌。尽管11月依然发出两个柜子的货物,但据反映,该批货在港口面临被抢夺的风险,公司被迫提前做好了最坏打算。
这些故事不只是过往的伤口,更是当下局势下的镜像提示:利比亚这种地缘风险市场,一旦“路径失控”,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本依赖单一通道的中国出口企业。
不是等形势转好,而是趁停运之际,把多港口策略做实了
当前局势未见缓和,外贸企业不应再心存侥幸。与其坐等局势回暖,不如把这次“突发停港”事件当成一次危机演练。它是一次现成的“模拟题”,给出了地缘风险、船公司停靠中止、保险溢价上涨、客户收货不畅等多重变量。能不能在这个压力测试下交卷,取决于企业有没有备好系统性的应对方案。结合案例经验与行业做法,目前可落地的策略不少,关键在于做得扎实。
首先,提前规划备选港口路径。并非所有港口都能替代使用,尤其是特殊品类更需分级匹配。像轻工类商品、标准拼箱货,突尼斯比塞大港具备一定的拼柜与清关弹性;而针对家电、工程设备等耐用品,埃及梅尔辛港的吞吐能力和物流接驳更具承压空间。福建尚德公司在2011年仍坚持出货,尽管订单最终发出,但港口安全早已无法保障。若当时有第二港口方案,即便改线,也不至于让货物在停泊后毫无出路,只能等待风险临头。
其次,订单签署需加入动态港口调整条款。厦门华融那年果断放弃订单,是一种主动性的止损,而非“等客户弃单”。如今环境虽不同,但操作精神一致——把“最坏可能”写进协议里。可以在合同中设置“港口不可达时由甲方另行指定合理替代港”,同时提前向客户沟通多个可选港清单,并将变更条款设为双方共同确认机制。一旦局势突变,谈判就不再是临时对抗,而是按流程协商,大大降低违约争议概率。
第三,建立港后分拨或仓储缓冲机制。这是一道企业长期功夫的题,不是三天能起仓的活,但“重动作”往往才是关键缓冲。对照福建尚德当年的例子,如果货物能安排境外合作仓先接货,不仅可规避港口高风险期的清关难题,还能更灵活地对接下游采购方的收货安排。即便最后客户变更收货地,也有操作余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货到港口就卡死”。
最后,客户沟通要前置,而非事后解释。宁波那家家具企业的三个客户弃单,固然与局势恶化有关,但也暴露出一个现实:客户对突发事件的承受力取决于你前期沟通做得多细。若能在发货前就将可能的港口调整、保险机制、收货变更等情况与客户逐条解释并确认,哪怕发货推迟几日,客户可能也愿意配合解决;反之,在港口爆发冲突后才去“临时补救”,客户也早已转向保守应对。
归根到底,多港口策略不是新概念,但这次是实战演练的最佳窗口期。能不能真正做实,不看制度,而看有没有把它融进合同细节、操作流程和客户沟通中。没有多路径,就没有稳定交付;没有前置管理,就没有主动权。等局势转好再上策,是在拿自己信誉押注运气。如今,是时候把这堂风险管理课,补上了。
稳交付、稳信任、稳系统:是时候升级认知,而非临时补丁
的黎波里港的停运,并不只是某一批货物的延误问题。它敲响的是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还习惯把“港口稳定”当作理所当然?
很多中国企业习惯了单一路径的运营模式,依赖单一港口、单一清关方式、甚至单一客户区域。但现实是,全球地缘风险正在变得越来越“业务相关”,不再只是政治新闻的内容。
多港口策略,从今天开始,应该成为每一家出海企业的“标配”而非“加分项”。这不是哪个行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大公司才能做的事,而是关乎履约能力的基本功。
既然不确定性已成常态,那就把确定性的控制力,做到自己手里。多一港,多一策,多一份平安。停港只是一次小浪,真正的大浪,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