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一辆装满咖啡机的大货车从江苏苏州相城区缓缓驶出,几天后将搭船前往中东市场。这是咖乐美科技的又一批出口订单。就在几个月前,受美方贸易措施影响,这家企业对美发货一度中断。但今天,它不仅快速恢复订单,还顺利打开新市场,连新西兰一家银行都一次性下了50台。[来源:人民日报]
单从这一幕看,咖乐美的故事是制造型中国厂商的一份提气之作:2021年营收1亿元,2022年翻番,2024年突破7亿,销售足迹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它证明了一点:在全球市场起起伏伏中,一条深度国产化的供应链加上扎实的研发能力,依旧能穿越风浪。
咖啡机出海风口之下,谁真能复制这条路?
这场胜利并非偶然。翻开咖乐美的成长履历,能看到一组清晰的解法路径:
它构建了20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20%用于研发,自建实验室、测试产线、推倒重来的工艺流程。为提升产品寿命和性能,他们每月用掉5吨咖啡豆做耐久测试,才将产品寿命从早期的3万杯做到了如今的9万杯。这是今天中国厂商仍不普遍具备的研发厚度。
另一方面,它推动99.8%的部件实现国产化,自主设计齿轮泵、加热模块、主控芯片,并与上游供应商深度捆绑。这种对国产链条的整合能力,远不是“找三家供应商比个价”那么简单。
这种模式显然具有标杆意义。但它也对其他厂商提出一个直接的问题:中国厂商能否照搬这套打法?
路径一:品牌突围,不是一招制胜,而是一场耐力战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佛山顺德容桂的本立电器,过去专做OEM,为欧美品牌代工。今年上半年,他们尝试突破贴牌束缚,切入中东与东南亚市场,靠的依旧是稳定的产能与过硬的产品口碑——平均每30秒就有一台咖啡机下线,月产量最高超过30万台。他们的打法更偏向渠道驱动型,没有走重研发路线,而是凭借快产能和原有外贸网络吃到新兴市场订单。
哈尔滨领航数贸则另辟蹊径。他们最早是做跨境电商运营服务的,凭借多年客户理解,推出自有品牌Karingbee,靠电商精准运营打进欧洲市场,每月销量稳定在3000台,还打入五星级酒店体系。这类品牌的核心不在产品多复杂,而是对终端客户习惯的洞察和长期运营能力。
还有HiBREW,一家顺德起家的工厂品牌,2017年成立,2019年启动出海,从中东爆单起步,靠电商订单仓发系统的效率和快速产品试错能力,仅用2年就在海外站稳脚跟。它不是靠专利和高科技起家,而是靠灵活机制和对电商节奏的理解。
路径二:供应链搭建,不是自造工厂,而是共建体系
供应链的意义并不止于“自己能做”。咖乐美的做法是引导合作企业同步迭代。比如过去必须依赖进口的齿轮泵,如今他们与国内厂商共研产品并投产,真正形成长期配套关系。这种产业链共建的思路,也被其他企业吸收。
宁波的比依电器,20多年深耕加热类厨房电器,靠的是持续推新与稳定国产配件系统,目前咖啡机出口超两万台,覆盖美、加、德等多个国家。他们并未另建一条咖啡机专属线,而是从空气炸锅等原有产品切入逻辑相似的新领域,用熟悉的链条做出快速反应。
深圳的西啡科技则以标准主导能力见长,拥有200多项专利,还是地区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在2024年广交会上拿下700万美元订单,靠的是对结构件、控制板等模块的掌控力。他们的做法是将标准化能力和客户定制能力融合,而非一味走垂直整合。
路径三:新市场选择,不是换地图,而是换打法
新市场的打开不仅在于发货地址不同,更在于打法不同。
比如咖乐美进入新西兰,并非通过分销渠道,而是直接邮寄样机,经过4个月反复测试才促成银行客户的一次性订单。这种B端客户运营方式,与在欧美跑展会完全不同。新市场文化、语言、售后体系不成熟,对厂商综合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相比之下,深圳HiBREW则通过中东地区的电商站点铺货,强调标准化发货和快速响应,在产品体验标准较低、流量驱动强的市场中找到突破口。
还有部分企业将目光放在南美,通过与当地电商合作,或绑定当地工程服务公司,建立“卖货+装机+售后”的一体化流程,降低客户试错成本。
模仿可以借鉴,但不能忽视自身起点
咖乐美的成功,有值得全行业学习的地方,但复制并不意味着照搬。对于多数出口型中国厂商而言,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起点。
如果你有一定产品稳定性和海外客户基础,可以优先通过渠道型打法切入新市场;如果你有自主品牌的计划,但研发资源有限,不妨从“外观+功能”两点小步试水,结合跨境平台进行产品验证;如果你本身是配件型企业,完全可以像咖乐美的供应商一样,挤进强品牌的链条中寻找联动式出海机会。
品牌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技术也不是靠一个项目堆起来的。从今天咖啡机的出海局面来看,真正有未来的企业,不是靠一条线跑通的赢家,而是在结构、组织、渠道上都有长期战略的行动者。
制造业出海不缺方向,缺的是落地路径
咖乐美用研发、供应链、品牌三条腿走出了新节奏,但这条路是否适合所有人,得看你脚下的鞋合不合适。
2025年的咖啡机出口,是一个风口。但风会刮向谁,不在于你是不是咖啡机企业,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在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风停的时候,留下来的才是企业自己的底气。
这或许才是咖乐美故事带给中国厂商最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