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启动为期90天的优惠通行政策:对净吨位13万吨及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提供15%通行费折扣。政策出台背景清晰——也门胡塞武装持续干扰红海航线,苏伊士运河过境量骤降,埃及外汇收入大幅缩水。在此情势下,埃及方面试图用价格杠杆召回货轮,减缓好望角绕行带来的经济压力。[来源:搜狐新闻]
对中国厂商来说,这一政策更像是地缘博弈中的一次“技术暂停”,到底能不能恢复原有航线的信心,还需细看三个层面:政策适用范围、航线安全成本,以及客户端反应。
打折≠恢复,航线风险并未解除
政策适用于超13万吨的大型集装箱船,对一般货轮吸引力有限。且这项“优惠”落地的同时,红海地区的武装袭扰并未终止,胡塞武装虽暂缓对美国船只的袭击,但仍将以色列相关目标排除在停火协议之外。换言之,大部分中国厂商依然需要面对红海航线的不稳定现实。
更关键的是,红海航线的安全风险已经外溢至运费、保险和客户决策多个层面。部分航运企业预期红海航线全年或难以恢复常态,苏伊士运河通行折扣更多是一种“心理利好”而非实质解套。
那该怎么选航线?又该如何安顿订单和客户?我们不妨看看,已经行动的企业在做些什么。
如何布局航线?四个真实案例告诉你“怎么做”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涵盖东部制造业基地、大宗贸易企业到铁路替代使用者的应对实录,供更多企业参考对标。
宁波制造商,陆运替代+客户共识
在红海局势紧张期间,宁波部分出口企业选择“跳过”苏伊士运河,转而采用阿联酋迪拜或沙特达曼为中转点,再经陆路将货物送达中东客户。这一方式虽增加了最后一公里的成本,但规避了红海航段带来的延误和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与客户提前确认交货时间节点,获得了订单支持。灵活变线+沟通前置,是其得以稳定出货的核心手段。
广东大宗贸易商,承压之下寻长期合作物流
一家广东大宗商品出口企业在受访时直言:红海危机导致欧洲航线运费涨至原来的2-3倍。虽然好望角绕行可行,但成本激增、周期拉长,对客户议价能力本就不强的企业打击极大。
这家企业选择维持发货稳定为优先目标,一方面与客户沟通适度延迟交期,另一方面转向部分拥有长期合作基础的物流公司,试图用“年框价格”缓冲波动成本,以保障订单不流失。
中欧班列,节前订单的应急通道
红海危机爆发初期,香港《南华早报》披露,多家船司放弃红海航线转向好望角,导致集装箱调度紊乱、运价飙升。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出口商将目光转向中欧班列。
作为春节前订单密集期的应急方案,中欧班列帮助企业缩短运输时效。铁路方案虽然成本略高,但因其稳定性和通关效率,成为不少华东华中出口企业的“短期保命解法”。同时,这也带来了对铁路运输与海运衔接效率的再评估,为企业多线并行建立了基础。
浙江出口企业,绕道好望角+库存优化并行
浙江一家主营纺织用品出口的公司,在苏伊士运河堵塞初期迅速转向绕行好望角。负责人坦言,这一选择虽然导致航程延长、成本上浮,但较苏伊士运河64万美元通行费而言,仍有对冲空间。
他们的做法是同步调整备货周期、优化库存结构。将部分非急单提前入库、出货,并与航运公司谈判获得“保障舱位+优先装船”协议,从而形成了“成本控制+发货保障”双线策略。
除了绕路,还有哪些出路?给厂商的五个实操建议
案例之外,还有更多厂商可以立即启动的动作:
一是根据出货国与客户分布,设定“A线B备”策略,比如主走好望角,辅走中欧班列,或港口合并出货,平衡港杂费与运费上涨。
二是主动更新合同条款,引入“交期可变”或“路线可变”说明,防止客户因船期变化索赔。提前的文字游戏,是信用保护的关键。
三是重新梳理物流合作伙伴,尤其是能同时覆盖海运、陆运、铁路方案的综合型货代,降低切换成本。
四是考虑区域仓前置部署,哪怕不能设仓,也要找当地分销商协作储货,为爆单期分散配送风险打基础。
五是将“客户情绪”作为选线指标。有客户倾向稳定,就走中欧班列;有客户压价明显,就测算好望角全链路成本,做好客户解释预案。
路线不在地图上,而在客户心里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厂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备选路线”。苏伊士运河的折扣是一种信号,不是解药;真正的路线,不在地图上,而是在客户的需求、公司自身的调度能力、与市场的协商能力之间。
一位东莞的外贸负责人曾说:“红海不是唯一的困境,真正的麻烦是我们太依赖‘顺利’。”这句话或许刺耳,却也真实。
布局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决策,而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但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越早动手的人,越能在混乱中抢下先机。在这个春夏之交的节点,打折只是开始,真正重要的,是你下一步往哪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