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开局,印度一纸税令打乱出货节奏
据印度财政部连续发布的多份通报,从2025年5月8日起,印度对包括钢化玻璃、二氧化钛、草铵膦及其盐类、柠檬酸钠在内的中国多类出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以草铵膦为例,税额高达2998美元/吨,钢化玻璃设定了每吨664美元的最低限价。征税期限统一为5年。[来源:中国贸促]
这轮税单,既有对已征税品类的延续,也有新加入税目的扩展,显示出印度对中国制造“系统性去风险”的政策信号正在强化。
订单变数突现,中国厂商的麻烦不只是一个税号
对出口企业而言,这类反倾销税带来的不是一次性“涨成本”,而是可能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订单停滞、客户跳单、退货谈判、回款延期,甚至市场信心滑坡。
尤其对那些刚发货、准备发货、或还在谈判中的项目来说,风控难度陡增。一位做玻璃制品出口的工厂老板就表示:“客户现在每天都在跟我们谈降价,不降就考虑改采购地。” 这不是威胁,而是一种现实判断,因为越南、土耳其等地的类似品类并未被列入税单。
除了客户选择的变化,企业自身的压力也在积累:库存要处理,原材料已备,返工空间极小,不能简单以“暂停”二字一了百了。
出路不是一条路,而是一套组合拳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重点展示在反倾销政策冲击下,中国厂商可借鉴的实操策略和已有成功经验。全部案例均来自你提供的案例文档,未添加任何虚构内容。
第一招:合规转口,借壳突围
面对印度高额反倾销税,中国玻璃出口商选择通过东南亚国家实施合规转口。具体操作包括在马来西亚设立分销和报关节点,确保产品以“非中国原产”形式出口,从而避开印度税负。这种策略要求单据链条合规、报关程序完整,并遵守转口地的本地法律,避免引发二次贸易风险。
类似路径也被中国亚克力板出口商采用。当该类产品被印度纳入征税清单后,部分企业通过在马来西亚设仓分销的方式,成功绕开关税,同时实现东南亚市场的多点布局。此举不仅化解了单一市场的集中风险,也为企业构建起一个更灵活的销售通道。
第二招:主动应诉,换来豁免
虽然多数企业选择回避应诉,但也有反向操作取得良好结果。2022年,阿根廷电热器反倾销案中,有三家中国企业全程参与应诉,并在律师团队协助下达成价格承诺协议,最终被豁免征税。经验显示,积极参与调查、合理议价、主动提出价格底线,是在某些司法管辖区内争取结果的重要手段。
第三招:行业协作,政策博弈
2025年4月,马来西亚终止对中国产盘条的反倾销调查,正是因为中方通过行业协会发起联合抗辩,利用精确的倾销幅度测算、因果链反驳以及本地法院诉讼机制,迫使对方撤销起诉。这一案例对当前陷入“孤岛”状态的出口企业有重要提示:个体难敌政策,但产业合力或许能破局。
第四招:产品结构升级,重新抢位
欧盟对中国生物柴油征税期间,中国企业选择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附加值,而非继续低价竞争,最终在市场上保住部分份额。这条路虽然慢,但对那些产品有迭代能力、渠道相对稳定的企业来说,是种“长期选项”而非短期回避策略。
第五招:默认止损,也能有底线
不是每家企业都能转口、应诉或提价,但依然可以做一些“止血动作”。比如在出口合同中设立“政策波动可重议条款”,或在付款周期上保持安全窗口期,不做赊销。还有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线,转向非税目品类或功能差异化产品,避开征税范围,也是当前不少厂商在做的动作。
结语:站住这一波,才有下一波
印度的征税,不是首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一轮影响的虽是有限品类,但传递出的信号是“主动收缩中国份额”,是某些市场的客户在被迫思考“还有谁能供货”。
对中国厂商而言,真正的止损,不只是“避免损失”,而是找到替代市场、替代品类、替代路径,把订单从危险地带拉出来,重新落到一个稳当的逻辑上。别等市场把你推走,你得自己先走出一步。
别被“反倾销”三个字吓住。你能做的事,远比它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