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一则来自罗马尼亚环境基金管理局的公告静悄悄落地。它没有登上主流财经媒体的头版,也没有在外贸圈内引起舆论爆点,但这可能是今年中国农机企业最值得盯紧的一条出口信号。[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这个补贴计划叫“Rabla”,是罗马尼亚启动的农业设备以旧换新政策,预算总额1亿欧元,覆盖绿色、低排放的农业机械,单台设备最高补贴额度为5.5万欧元。年轻农户可获得高达80%的补贴比例。政策已经开放线上申请,资金将陆续释放给基层农业经营户。
与此同时,中国农机在罗马尼亚市场的表现也首次被数据明确记录:中国是罗马尼亚第五大农机进口国,且在前五名中唯一实现30%以上增长的国家。
这条新闻摆明了一个信号:一个“性价比高、技术门槛不算太高”的欧洲市场补贴窗口,正向中国农机企业敞开。
这条新闻,对农机出口厂商意味着什么?
从出口国身份来看,中国厂商在这个市场具备天然优势。中国对罗马尼亚农机出口的年额约为5000万美元,在所有供应国中增长最快。这种增长不仅来自产品自身的性能价格比,更来自政策、市场节奏和竞争态势的错位:欧洲本土设备价格高、认证周期长、交期慢,而中国设备有更强的灵活性与交付效率。
从补贴机制看,本次政策补贴的是“绿色低排放农机”,恰好契合中国正在推进的电动农机产品升级方向。补贴额度不小,一台设备补贴金额最高可达人民币约42万元,对于销售价格在10~20万元之间的国产机具来说,几乎是全额覆盖。政策本身对采购者吸引力极强。
从客户画像看,这次补贴政策优先扶持的是“40岁以下青年农户”。这意味着,这群用户的采购行为将更加偏向线上获取信息、社交化决策、品牌认知驱动。传统靠线下经销拉客户的逻辑,将在这一批采购者中失灵。
从市场结构看,罗马尼亚农机年进口总额6.5亿美元,中国占比还不到8%。也就是说,即便排名已进前五,中国厂商在这里还远未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仍处在增量市场的抢占窗口。
找分销商这件事,有没有能跑通的路?
找分销、打市场,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游戏。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我们来看几家真实跑通罗马尼亚市场的中国厂商的做法:
南京鸿宇集团通过和当地企业合资,在罗马尼亚设立公司作为运营总部,主攻基层农户和非政府采购通道。他们的打法是“低价+本地服务”,拿到E-mark认证,逐步渗透辐射周边市场。
中国一拖集团选择在罗马尼亚设立组装厂,同时与本地公司共建拖拉机组装线,进一步降低物流和后期维修成本。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把“服务网络”一并打通,成了政府招标时的天然加分项。
潍柴集团没有建厂,但打了一套组合拳:产品拉力足,售后响应快,并配合大区经销商做本地化品牌推广,最终实现罗马尼亚销售额同比增幅超200%。
徐工和东风的路径则更偏工业端,前者以波兰为中心设厂,罗马尼亚作为辐射市场;后者则靠提供技术装备直接切入欧洲车企供应链,用“B端大项目”带动市场影响力。
这几种模式,听上去都不轻松,但至少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本地分销不是靠Google搜几家批发商就能做的事,必须下场落地;第二,没有认证、没有库存、没有服务能力,就算报上最低价,也很难跑完一个完整订单周期。
那没有能力合资建厂、也没资源辐射东欧的工厂,能不能做?怎么做?
答案是可以,但要换种打法。以下是结合实际条件后,我认为对大多数中国农机厂商更具可行性的三条路径:
第一,先搞定认证——再谈分销。
E-mark、CE这些认证虽然耗时,但至少是“硬门槛”。目前在出口欧洲的农机产品中,大多数企业卡在了没有认证、报不了招标单。建议有出口意向的厂商,优先申请基础认证,哪怕前期先不报单,只用于产品宣传和销售谈判,也比赤手空拳强。
第二,先做“出口转代理”模式,不直接落地销售。
有厂商在初期没有当地资源时,选择先出口小批量设备给海外工程服务商或农机配件商,让对方作为产品展示和售后代表。这种模式的本质是用“熟人资源”打通首批订单,避免正面拼政府资源和地头蛇。
第三,借助跨国经销商或展会资源落地分销。
目前已有部分欧盟区域大经销商开始关注电动农机和中价位设备,罗马尼亚也是他们的下沉重点市场。建议企业在参与如“罗马尼亚国际农业展”等展会时,把精力从“签单”转向“渠道绑定”,特别是针对专注青年农户市场的经销商。
写在最后:这个市场不是风口,但它值得做一段时间的功夫。
对大多数中国厂商来说,罗马尼亚不是什么一夜爆量的新蓝海,也不是靠降价就能跑赢的出口奇迹。它是一个能跑得稳、慢慢拓展的市场。它需要你用时间换信任、用服务换订单、用本地化方案打动政策买单人。
现在这笔补贴的钱已经开始放水,但它真正流入中国厂商账户的那一刻,还需要许多落地动作去争取。政策不是机会本身,它只是把机会摆到了牌桌上——你要不要上桌,是这篇文章最想问的问题。
就写到这。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在这个春夏之间,找到一条值得下注的出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