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星期一 18:54:38
重磅:中美90天关税缓冲期!别误判,也别错过

中美之间久违的缓和气氛,在这个春末夏初的5月里,悄然露出了一线缝隙。

2025年5月1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经贸磋商之后,双方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将在部分关税问题上采取阶段性调整。美国方面决定,自5月14日起,暂停执行此前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24%从价关税,为期90天;同时取消4月初实施的部分新加征措施,但保留了10%的税率底线。中国方面也同步采取对等动作,暂停执行部分报复性关税,并取消若干非关税反制措施。[来源:商务部网站]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的大背景下,这一短暂但实质性的“关税缓冲期”非常宝贵。对出口美国的中国厂商而言,这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一道必须争分夺秒穿过的缝隙。

窗口期来了,但风向未定

从企业一线传来的反馈可以看出,这次关税暂停的消息确实激发了部分老客户的回流意愿。多位外贸负责人提到,美国采购商对中国产品的“价格/交期/品质”信任度并未丧失,之所以减少订单,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对“额外成本”的短期回避。如今关税降低,客户“重新测算成本”的意愿正在回升。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90天只是暂停,不是取消;10%的剩余税率也并未松动。且美方态度仍存在重大变数,谈判一旦破裂,政策反转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因此,把这90天看作战略趋势,可能是误判;但把这90天当作战术窗口,则确实可能打出关键一仗。

关键是,怎么打。

突破口,要从“执行”里找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呈现的是部分中国厂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缓冲期时,已在实践中的应对方案和经验:

第一:不等确认,先动手抢单。
一位华南从事塑料包装出口的负责人分享,4月订单几乎停滞,但5月上旬已有三家老客户主动联系重新询价。这说明,客户对恢复合作是有意愿的,只是等供应商“先开口”。她团队的动作是立刻启动一轮锁价报价,以“7月底前确认订单可保价”为诱点,再加上弹性出货承诺,迅速激活一批沉寂客户。

第二:优化订单节奏,压缩周期差。
时间窗口有限,交付节奏必须提速。一家深圳的小家电企业采用“分批先发样、后补货”的策略,提前准备小批量库存,先满足样机需求,再用快速响应机制分阶段发大货,规避海运周期影响。这种“迭代式履约”,成了他们与客户重建信任的有效工具。

第三:从比价转向比确定性。
这段时间,很多客户并不急于“压价”,反而更关注“你能不能稳稳把货发出来”。浙江一家具灯具出口企业,在5月10日主动推出了一份“窗口期承诺方案”:订单签署日起48小时内发货、3天内出运、支持7天内退换货,客户反应意外积极。业务负责人表示,“比便宜更重要的,是确定可控”。

第四:重新唤醒沉睡客户池。
对于2023年曾合作、2024年终止合作的客户,许多厂商通过CRM系统重新整理标签、筛选品类和下单频次,定向抛出“关税下调成本预测”,并附送一张对比表。只要沟通角度对,一句“我们帮您重新测算了一次2023款的报价单”,就足以重启对话。

第五:内部配合要快,别被自己绊住。
广州一纺织类公司分享,他们通过ERP系统设置了“关税窗口交期提醒”,将客户下单时间与缓冲期结束时间比对,自动推送生产排期建议。销售、工厂、物流在同一个看板上拉通沟通,避免“最后一公里”出了问题,错过时间点。

这些细节,可能不像某些新闻里的大手笔那样光鲜,却是现实里最能落地、最能见效的应对。

结语:别错过这90天,也别错看这90天

很多企业都在问:这90天之后会发生什么?我的回答是,没人知道。

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90天可以发生什么。它可以成为你恢复合作、重塑客户信心的开始;也可以是你战略误判、错配资源的陷阱。关键不在政策怎么变,而在你怎么走。

有人选择观望、等待“局势明朗”;但也有人已经在重新报单、发货、铺仓、谈客户。

是恢复的起点,还是艳阳后的寒潮?主动抢时间、调结构、深服务,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气。

时间站在主动者一边。这90天,是试探市场回暖的筹码,也是建立客户信任的新起点。别误判,更别错过。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