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07:02:41
【商机】1~5月茶叶出口涨超20%,哪些产品机会大?

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7月17日发布数据,今年1-5月,浙江茶叶出口额、出口量实现同比增长均超20%,不仅传统出口品类如珠茶、眉茶表现良好,抹茶、名优茶、新式茶饮等新品类也开始崭露头角。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性变化信号,代表着茶产业的国际出口逻辑,正在从“拼量”向“拼品类、拼单价”演进。

不难理解,在“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之下,一杯茶里装的不再只是水,更是品牌、供应链与文化认知的再重塑。

新旧切换的时代,给了哪些赛道发育空间?

“哪些细分赛道刚刚起步?”这个问题在过去是个方向感问题,而在今天,则是一个决策门槛问题。

从浙江省披露的政策动向看,正在被政府与市场同时推着往前走的几个方向已经清晰:一是深加工类产品,比如抹茶粉、低糖速溶茶;二是融合消费类产品,比如茶食品、茶礼盒;三是功能性、便捷化的新茶饮

杭州茗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极具代表性。2025年第一季度,其抹茶粉与低糖速溶茶等深加工产品出口额达3000余万元,同比增长43%,主要客户集中在欧美与东南亚市场。据浙江新闻频道披露,该公司已跻身国内细分市场前三,在产品配方、便捷包装与本地化改良方面,建立了明确的竞争壁垒。

而在更下沉的非洲市场,可耐尔食品公司则做了一个“重线型”的回答。这家公司深耕非洲20年,已打通“种植—加工—出口”全流程控制链,每月稳定出口30个集装箱的高品质绿茶到毛里塔尼亚、冈比亚等国,单批货值达300万元。这证明,老市场的品类仍有升级空间,只要你做得够细够深。

怎么做?这届中国厂商必须从“产品—品类—品牌”三线并进

在当下的多元格局中,有一件事是必须要讲清楚的:品类的增长,不等于你随便跟风就能分蛋糕。怎么做,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第一,先立于链条,再谈出海。例如宁波同益茶业有限公司,靠着海关“超前体检”机制优化出口流程,将绿茶原料快速通关,春茶订单量同比增长17%。其主力市场在欧盟与非洲,从源头种植合规,到加工环节精细化,是其赢得稳定订单的关键。

第二,打组合拳而不是单品冲击。杭州银泉有限公司在绿茶出口中不再只卖茶,而是通过推广其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提升了产品议价能力,出口单价比传统产品提升了20%。这意味着,谁能提供“标准+健康+环保+稳定”的产品组合,谁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第三,善用跨境电商平台降低试错成本。在杭、宁两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加持下,越来越多出口厂商开始尝试小单快返模式,先在TikTok、Amazon等平台测试新款包装或口味,再做大规模出口。有企业反馈,用半年在TikTok卖爆一款“即冲抹茶粉”,所带来的B端订单,比过去一年展会累积的询盘还多。

最后,用文化去撑起产品的中高端溢价。新昌县澄潭茶厂2025年出口250千克“大佛龙井”至中国香港,这是绍兴当年首批名优茶出口,依托的不是低价,而是“龙井”本身的文化属性,以及该厂在品控方面的精细操作能力。这一波文化认同感,正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一环。

写在最后:新风口,不会等你准备好才开始

茶叶出口涨了20%,但涨的是谁的生意?是那些先动起来的人。

茶赛道正在从“体力活”变成“脑力活”,从“拼亩产”变成“拼附加值”。对于还在犹豫的中国厂商来说,真正的风险不是转型难,而是坐等风头过。现在不是问还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问你有没有准备好“怎么做”。

如果说绿茶曾是中国茶出口的门面,那如今新式茶饮、茶食品、抹茶、功能茶才是撬动海外认知、构建长期壁垒的战场。从这一刻起,向新品类要增长,向精运营要效率,向链条整合要底气,才是更值得写进未来的答案。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