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风机出口容量达到5.2GW,同比增长42%。2025年上半年,中国整机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超过10GW,同比增长高达60%。海外市场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正把风电行业推上一个全新的浪潮口。金风科技、三一重能、运达股份等头部企业在新兴市场不断拿下大单,风机整机的出海正加速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增长动能。
这一轮出口浪潮背后,是新兴经济体能源结构调整的真实需求。东南亚、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正在集体发力可再生能源建设,2030到2050年的新能源装机规划清晰而庞大。在这些市场上,中国风机以其性价比、交期和融资能力正逐步替代欧洲老牌企业的地位。
配套企业的“窗口期”悄然开启
对中国企业而言,风机整机的大出海意味着一个重要信号:配套市场的窗口正在打开,而且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放量阶段。电机壳体、风机轴承、塔筒零件、电控系统、安装工具,甚至是后期的仓储与运维服务,都将跟随这波整机出口潮水般涌向海外。
以远景能源为例,这家整机商2024年海外订单超10GW,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订单就超过5GW,直接占据了整机新增海外订单总量的60%以上。他们签下了包括埃及苏伊士湾1.1GW项目、菲律宾奎松北345MW、Libmanan 58.5MW等多个订单。这类项目规模庞大、周期长、配套需求细密复杂,不可能仅依靠整机厂一己之力完成全部部署,必须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外协网络和配套体系。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风机整机企业加速出海的同时,中国厂商却普遍存在一个隐忧:很难切入这些项目的核心配套链条。不是因为产品没竞争力,而是因为“门槛高”“通道窄”。配套企业的话语权小,整机商握有绝对主动权,尤其是外部融资机构要求整机企业提供高信用、高交付能力的全供应链保障,这让非核心认证供应商很难上桌。
如何切入:不是抢单,而是“卡位”
根据从行业从业者与公开案例中整理的信息,目前较为可行的切入方式有三种路径,每一种路径背后都有可借鉴的操作细节。
第一种,是绑定整机龙头,成为合格供应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浙江、河北地区的塔筒制造商通过“代工打样+低起量试供”模式,成功切入了金风科技在中东的多个项目。某温州一家电气控制模块厂,曾连续5次在金风海外项目中试供失败,直到配合整机方完成了IEC标准适配和电网兼容测试后才入围。这意味着,想要拿到大单,必须首先忍得住小单的试探。
第二种,是转向海外本地化服务链的延伸合作。比如宁波一家公司专做风机运输与吊装相关的锚固配件,原本只做国内项目,2024年下半年开始与埃及当地的运维承包商合作,通过提供库存件+驻地安装培训的方式嵌入整机商在埃及的服务体系。模式不复杂,但关键在于主动出击,不坐等订单上门,而是去接住落地的服务需求。
第三种,是借道总包商切入“多能项目”。菲律宾、沙特、埃及等地正在大力推动“风光互补”“风储一体”项目。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正泰新能源等企业在这些项目中的角色,常常是统筹EPC的主导者。他们对接风电整机商,同时也采购配套件。有厂家透露,一些小功率风机吊装工具,就是通过和中国电建旗下的EPC合作,才进入沙特市场的。这类项目复杂但灵活,适合具备一定客户沟通能力和产品改制能力的企业尝试。
切入配套市场,是抢一口饭,也是下一代生意的演练
风机出海不只是整机的胜利,更是一次中国制造整体出海能力的检验。如今,不少厂商依然在犹豫,是不是等龙头下单再行动?是不是再看看别人先吃螃蟹?但海外市场不会等人。像菲律宾、埃及、沙特这类项目,整机装机周期通常是18-24个月,从项目立项、设备运输、土建施工、并网运营,每一步都需要供应链的配合。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场风口的偶然起飞,而是一场能源结构性变革带来的长期机会。2030-2050年的远期目标已经确定,整机企业已站上了牌桌,配套企业该不该现在就去买张入场券?中国厂商要做的,是从被动抢单的思维,切换到主动卡位的姿态。不一定非要做标品大件,只要你的产品能解决“痛点”、填补“空缺”,哪怕是一个螺母,也能成为链接海外市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