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09:50:14
【商机】上半年新能源车出口增75%,还缺这三种厂商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交出了一份不容忽视的答卷。Rho Motion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中国市场独占550万辆,占比过半,同比增长32%。出口方面,中汽协的数据指出,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2%。[来源:金融界]

表面看,这是一个关乎整车制造商的胜利;但事实上,在这背后真正被推到产业风口上的,是一整条被重新激活的供应链。

谁在被急需?

在连续翻阅数据、阅读行业报告、结合与制造者的非正式交流后,我想说:中国新能源车卖得再猛,整车厂也不能独行。特别是对那些希望切入这一波出海潮的外贸企业来说,机会明确集中在三个方向:

第一,线束和电控类企业。无论是电池连接系统,还是高压布线、控制器和逆变器模块,这些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已成为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品牌快速出海的基础支撑。深圳一家专做汽车高压线束的外贸工厂负责人告诉我,他们从去年开始接到的询盘,七成都来自整车厂的配套客户,特别是做欧洲市场的。

第二,橡塑与注塑件制造商。从密封条、保险杠到内饰包覆件,在追求轻量化、耐高温、环保材质的趋势下,海外客户越来越倾向于找有定制能力、认证齐全的中国供应商。尤其是对接出口欧洲市场,REACH 和 RoHS 认证几乎成了标配。

第三,消费电子厂商。你可能做的是无线充、摄像头、中控屏、行车记录仪,但现在这些产品都被汽车化了。比亚迪出口欧洲的宋系列车型中,内置了多功能车载娱乐系统,这类周边产品正是大量中型工厂正在抢占的新增长点。

海外市场真的都欢迎中国制造吗?

我们也不能忽视风险。首先是政策变化。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已在欧洲当地引发强烈反响。若最终加征关税落地,无论是整车还是配件,成本链都将被迫重构,传导到的是配套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缩。

其次是市场冷热不均。同一组数据里,我们能看到欧洲市场上半年销量达到200万辆,同比增长26%;而北美市场仅增长3%。不少企业过去一味押注美国订单,结果近半年突然被客户延迟付款、压缩体量,就是最现实的教训。

怎么做,才能接上这条高速出口链?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供读者参考。

广东中山的一家车载模具制造厂商,曾多年主供国内汽车市场。2024年底,他们调整方向,把重点放在为出海新能源车品牌做模具配套。起初接触到的只是朋友介绍来的欧洲客户。但他们主动花钱请人做了德国E-mark认证,还在官网增加了德语页面,并安排客户经理每周固定汇报模具进度。三个月后,他们签下了与比亚迪欧洲子公司的定制塑胶模具项目。虽然只是小额订单,但这位负责人对我说:我们不是要一下子供上整车厂,我们是要成为能长期合作的零部件供货源。

而在深圳,一家专做无线车载充电器的企业则在去年初便发现订单变动。他们的客户不再只要求价格,而更在意产品能否快速适配不同车系、是否能应对欧洲法规。他们紧急补做了CE和REACH认证,也花钱请德国工程师做了电磁干扰检测。第二季度开始,他们连续收到了五个来自波兰和西班牙的小批量测试订单,现在正逐步变成长期供货合作。

这些案例都在说一个事实:光靠便宜不够用了,现在是供应链的准入门槛在提高。

写在最后:真正的机会藏在“配套力”里

有人说,这是中国新能源车的胜利,我倒更愿意说,是整个制造生态的验证时刻。

你是不是那三种厂商,不看产品,而看你能不能被用得上。你有没有认证,有没有交付能力,有没有响应速度,有没有在合同之外帮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真正能让你挂上那根出海链条的钩子。

机会确实来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得住。对于还在观望的工厂来说,不如从今天起,准备一份能讲出自己为什么值得被选中的方案,给到你下一个可能的客户。

因为市场早就卖爆了,出口也在涨,而他们真的在等你补位。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