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乘联分会数据,2025年6月份皮卡市场销售4.8万辆,同比2024年6月增7.5%,环比上月降7.4%,处于近5年的高位水平。2025年1-6月份皮卡市场销售30.7万辆,同比2024年1-6月增16.4%。出口方面,2025年6月皮卡出口2.64万辆,同比增18%,环比降8%,行业出口占比继续保持高位,1-6月皮卡出口15.8万辆,同比增41%。2024年皮卡出口占比皮卡总销量的45%,2025年6月达到55%,2025年1-6月达到52%,中国自主皮卡出口提升较好。[来源:财联社]
皮卡出口飙升,对汽配外贸有什么影响?
这不是局部现象,而是一轮明确的趋势:整车出口增长带动了零部件同步提速,皮卡出海带火了一批配件品类。
首先是覆盖件。来自公开资料的显示,常州凌越公司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的刹车尾灯、后门板盖板类产品,上半年销量突破5000万美元,月销超过1000件,单品客单价超过40美元。这类带有视觉标识功能、属于高损耗替换件的覆盖类产品,在南美、美国和中东市场有稳定的需求曲线。
其次是底盘和动力系统配件。例如河南杭内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的发动机零件,在过去一年出口额达3000万元,覆盖30多个国家。公司通过在沙特和智利设立配件仓与服务点,有效压缩了交付时间和本地售后成本。
第三类出货快的是安全类件。长春奥托立夫在2025年头两个月就出口了4.7亿元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其中多数配套车型为皮卡和商用车。该品类产品虽然运输门槛较高,但有稳定的合规体系和客户粘性,一旦打入渠道,退货率低、复购稳定。
皮卡的出海,不仅带火了整车销量,更关键的是带动了一整套“后市场生态”的外溢:从标准化零件、轻改装件,到附加值更高的客户服务与本地库存解决方案。对于尚未出海的中国厂商而言,错过这波皮卡出口浪潮,可能要再等一个产业窗口期。
出货红利该怎么抢?从三条路径拆解可行办法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第一种做法,是跟整车厂一起走出去。河南杭内动力通过成为整车出口厂的长期配套商,直接把零件供给到南美、沙特市场,并通过共享配件仓降低库存成本。这种模式对工厂的交付能力和资金周转有要求,但一旦进入链条,粘性强,抗风险能力也更高。
第二条路径,是靠平台测试需求后切入本地渠道。常州凌越的操作就是典型。他们先通过亚马逊测试爆款,把销量做起来,再用FBM渠道沉淀海外仓布局,形成供应链压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产品选择也避开了技术门槛高、认证复杂的零件,而是集中在尾灯、盖板这类装卸便捷、复购率高、运输安全的配件。
第三种打法,则更适合尚未规模化的厂商——先做低门槛可视化产品,打出存在感再转向服务商定位。聊城某汽配厂在进入东非市场时,就通过“适配车型可视化”的标签形式,提高了客户理解度和下单意愿。30天内发展出12个经销商,订单同比增长200%。这说明,对于资源有限的工厂而言,“让客户快速明白你卖的东西”和“渠道打得足够细”,比产品技术多复杂更重要。
当然,也要看到背后的压力:配件火了,竞争者也跟着涌入,价格战一触即发;新兴市场汇率波动、物流时效、认证成本等也可能压缩利润。因此,不论是“跟车走”还是“先配后品”,厂商都要在渠道分销、客户管理、合规处理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提前想清楚。
出口红利只是开始,出路永远在手上
皮卡出口的大盘在涨,但出口不是解药,是路径。那些真正受益的企业,不是因为赶上了风口,而是因为他们提早做了准备:有人布局平台,有人重构链路,有人下沉客户。配件生意看似碎,其实最讲系统力。谁能在产品、交付、渠道和服务上组成完整闭环,谁才能在一次次“出货机会”中积累起真正的长期客户。
在这个细碎、现实、浮动的出口市场里,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口号,而是更稳的生意逻辑。对于多数中国厂商而言,皮卡出口的红利期也许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出路,还在于你有没有把这个红利,变成你生意的“长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