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艘船,1114吨,一个新信号
近日,装载着1114吨模块化房屋的“避风港信使”轮缓缓驶离东莞港二期码头,驶往沙特阿拉伯达曼港。这批模块化房屋由中国制造,装载工作全程在东莞海事部门的“一船一策”安全方案下进行,包括提前介入、绿色通道、绑扎核查等,确保作业过程无缝衔接。据中新网报道,这些模块化房屋是为沙特快速推进城市化所需,其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将突破60.2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8.59%。
这不是个例。2月,黄埔海关采用“一企一货一策”通关方案,监管1228吨模块化房屋从东莞港启运沙特;6月,中集模块化建筑与沙特利雅得酒店项目签约,计划预制104个模块,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在更早的2024年11月,还有一批2840吨模块房设备同样从东莞启航。
这些连续的数字背后,显然不只是单个项目的偶发,而是“中国厂商”悄然在中东新一轮建筑订单争夺战中找到了突破口。
订单表象背后,是一条被重新打开的供应链
短短数月内的多船、多项目出口,实则揭示了沙特市场对“快装+环保+成本可控”解决方案的强需求。模块化房屋,这个曾在欧美市场风靡一时的产品,如今也成为中东国家城市扩张下的现实选择。
对中国厂商而言,这种需求结构正在重塑原有的产业分布。我们从调研资料中看到,中集的酒店项目从生产到运输全部在广东完成,安装周期缩短50%以上;远大住工的模块产品曾在北美项目中实现2小时装配,现正推广至沙特多个城市。
市场在变,但买家对“速度+质量+成本”的要求没有变。沙特需要的,不只是建筑,而是一整套成熟、可复制、成本可控的“建筑服务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谁能提供标准化的模块、系统化的配套、持续交付的能力,谁就有可能赢下这场订单竞争。
不是每个厂商都能接整单,但配件订单正在放大
现实是,能承接上千吨整单的企业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中国厂商不具备完整的模块房制造、发运能力。但在这场大单背后,藏着一片“配件订单洼地”。
公开资料显示,一套模块化房屋从底座到立柱,从电线电缆到门窗水管,动辄涉及上百种零配件。这意味着:只要你能提供其中一环的稳定供应,也能成为链条中的一环。
比如一位来自佛山的电气设备企业主分享,在2024年通过环球资源对接到沙特某项目承包商,凭一款防水电源盒,在2024全年做了4个40HQ的出口量,虽不惊人,却实现了稳定出货和议价权提升。另一位山东潍坊的轻钢结构厂则通过LinkedIn找到了沙特当地采购,合作至今已连续供应了三批结构件,用于当地医院模块化病房建设。这些案例均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要注意的是,沙特在认证、安全、清真标准上要求严格。据中集官网披露,其项目中所使用钢结构均需符合当地绿色建筑标准认证;广州的某家五金厂反馈称,因缺乏SASO认证,错过了一笔原本谈得差不多的订单。因此,如果只是单纯模仿产品图纸,未必能打动客户,倒不如先了解目标项目的结构体系和配套需求,从可落地、可交付的角度出发。
如何真正抢到订单?四个关键点值得警惕
第一,选对入局点。不是谁都能造整栋房,但几乎每个建材厂都能找一块配套空间。钢构、门窗、电缆、电器、照明、水暖——这些都是可以快速切入的模块板块。重点是别想着做全套,找准自己的长板。
第二,找到正在做项目的客户。不是所有中东客户都能接你电话。最靠谱的路径是通过有实战项目的总包商、EPC承包商、酒店投资方进行配套开发。平台可选阿里国际站、LinkedIn、B2B站点加海关数据配合。
第三,做项目思维的“打样”,而不是标准品直采。模块化房屋的采购往往不是走常规FOB流程,而是要协同设计、样品送审、批次排产。谁能第一轮就提供完整打样、合规认证、配套文件,谁就更容易拿下信任。
第四,不要忽视物流和结算。模块房体积大、杂货船依赖高、周期长、变数多。据东莞港口管理部门消息,这批1114吨模块房出港前,东莞方面专门为其设计了“一船一策”运输保障方案。对大多数厂商来说,若无法保障运输环节,不如考虑集拼或者配套交付路径。
订单争夺战,靠的不只是价格和速度
在这个以“吨”为计量单位的出口故事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国厂商用“方案”而非“单品”参与到全球建筑系统竞争中的缩影。如果你是一家五金、建材、电器配套厂商,现在正是介入中东模块房市场的好时机。这不是一个全新赛道,但却是一个长期缺人靠谱跟单的产业圈。买家未必缺产品,他们缺的是稳定交付、能听懂需求、懂认证和交付流程的供应商。
能不能拿到订单,未必看产能,而是看你能不能像一个“懂项目”的配套者一样思考——这是很多厂商正在学习的新技能。接不接得住,还是那句话:缺的不是产品,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