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之宝的选择,不只是涨价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大棒”的重压下,生产大富翁(Monopoly)、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的全球玩具巨头孩之宝(Hasbro)警告称,今年晚些时候,美国玩具价格可能会上涨,尤其是更高关税未来如果生效的话。孩之宝首席执行官Chris Cocks表示:“我们着眼于长远,所以我们的总体反应是:保持灵活,但不要反应过度。”
过去几年,孩之宝已将生产更多地转移至美国、越南、土耳其和印度。虽然仍有一半产品在美国生产,但Cocks预计,包括“万智牌”在内的高利润产品已在北卡罗来纳州和德克萨斯州投产,其他如Play-Doh也考虑转为“美国制造”。Cocks坦言,玩具对手工精细度要求高,自动化难度大,美国劳动力成本很高。如果生产回流,售价10美元的玩具可能涨至18美元。[来源:财联社]
对中国厂商的影响远不止“订单减少”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这次孩之宝转产的信号,是一个更具结构性调整意味的动作。它意味着传统的“代工—交货—收款”链条正在被重新定义,尤其是对高度依赖美线订单的中国厂商来说,这不仅仅是客户不下单的问题,而是整个供应关系的变化。
首先,订单的“稳定性”正在瓦解。从调研中可见,美国Basic Fun公司在2025年4月就因为关税问题暂停了全部依赖中国的发货。像Tonka这类传统玩具品牌,虽然看似“搬不走”,但客户在谈判桌上已经完全掌握主动权。
其次,利润正被快速压缩。筑愉Zuru中国工厂在2025年面对30亿新西兰元的税负,直接暂停美国部分订单。这说明哪怕是全球性品牌的中国代工方,也无法抗住这波政策性挤压。利润压缩带来的不是“少赚点”,而是连设备折旧都可能回收不了。
再来看地域替代的问题。印度、越南、土耳其已经成为关键选项。在这一轮转产中,越南快速拿到几个新品牌订单,浙江宁波某玩具厂负责人也不得不加急开发东南亚渠道,做风险对冲。从中可以感受到,真正危险的,不是订单的暂时减少,而是“下一批客户”的信心流失。
解法关键:客户不等人,但中国厂商可以先动手
面对这样的格局,中国厂商当然不能坐等客户回心转意。客户早就换了思路,我们也得换打法。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第一,做快、做小、做定制,留住非标需求。
孩之宝正在放弃部分利润不高的产品系列,顺联动漫作为美泰的供应商,靠通过CNAS认证实验室和灵活的打样能力,仍保住了美线业务。这说明,打得快、改得快、交得快的能力,在品牌“撤退”阶段,反而能接住那些“不重要但必须完成”的订单。
第二,升级整合服务链,把“打包能力”当作产品。
广东东莞桌游卡牌生产商在中美会谈后马上抢下90天订单,是因为他们能承接“设计+打样+包装+出货”的全流程,客户不需要再找第三方印刷或物流。这类“全流程接单”能力,是很多越南企业尚未具备的。
第三,别迷信平台风口,要盯紧客户底层需求。
不少厂商一听海外买手流向TikTok电商平台,就跟风布局直播和短视频。但真实情况是:TikTok更多产生的是“反向定制”和“小批量快返”需求,不具备平台型流量逻辑。如果没有样品打样、仓储备货、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就不如专注老客户维护。
第四,判断客户结构,别一刀切往内销跑。
潮州庆发陶瓷在被星巴克暂停订单后,国内销售份额从不到30%升至45%,这确实是转型样本。但这个案例的关键在于产品适合内销渠道,且原本就有铺货基础。贸然投入电商或直播而无经验,只会让厂商掉进另一个坑。
第五,别急着“找新客户”,先确保“老客户续单”。
不少企业都在问:“我能不能去墨西哥找新客户?”但真相是,美国的贸易体系仍控制着产品的品牌和分销主权。与其盲目换市场,不如抓住客户订单拆分阶段的“余单”机会。美国Basic Fun的订单暂停,不等于全部终止,工厂能不能靠“定制力”留住尾单,是关键一役。
客户走得快,走不掉的是价值感知
写到这里,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中国厂商一直是“被选择”的角色,很少有“先出招”的机会。但这一次,转单风暴也是一面镜子。镜子照出问题,也照见路径。如果说过去靠人工、靠规模,现在更需要的是“客户理解力”——谁真正理解客户为什么撤单,就更可能在客户转身后,成为下一个选择。
市场不会等人,客户不会回头。但“下一批客户”要找谁下单,依然看谁有能力、有速度、有服务感。只要我们还在认真干活、愿意变化,他们未必不会回来。只是这次,得让他们主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