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输美服装总值22年来单月最低,美方加税冲击立竿见影
今年5月,中国输美服装总值降至22年来的单月最低水平,凸显美国高额关税所带来的冲击。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国,但随着中美贸易关系持续紧张,中国在美国服装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今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对中国服装产品的关税大幅提升至最高145%,促使越来越多美国零售商减少从中国采购,转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寻求替代供应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今年5月美国自中国进口服装总值为5.56亿美元,较4月的7.96亿美元大幅下滑,已连续四个月下降,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单月最低纪录。
冲击的波纹,从一线厂房传到港口仓库
这并不是一份冰冷的统计表,而是成千上万工厂的流水线停摆,是堆积如山的库存,是上半年只出了一半工资的工人。
在过去两个月,类似的案例一再浮现。贵州铜仁某外贸服装企业因关税从20%涨至125%,22万条短裤和5万件成衣滞留港口,8000万元现金流被冻结,132名员工的岗位岌岌可危。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对美业务直接砍半,部分订单甚至出货越多亏得越多。
而对更多工厂来说,挑战不止于砍单。欧美尺码、风格与国内大相径庭,库存转内销几乎无解。河南禹州、淮滨等地企业人工成本上涨5%、订单减少一半、利润缩水六成,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道道关掉的电闸,是一批批压价清货的仓单。
即便是跨境电商大户SHEIN,也已加快越南建厂,推行“中国半成品+越南加工”模式,以逃避19%的关税,而这套模式,对许多没有海外产能的传统厂商而言,门槛不低。
出路在哪?几个实操方向值得关注
即使大盘低迷,也有中国厂商找到了出口的“侧门”。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一是快速切向非美市场,主动挖掘高潜力买家群体。
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2024年前两个月出口近28万件民族服装到中东与东南亚,印尼、沙特、马来市场反馈热烈。靠的是产品风格差异化与本地政策配合,比如积极办理原产地证书获取关税减免。
山东鸿天则在柬埔寨设立加工基地,年出口达5.5亿,结合香港公司的海外营销能力,利用ERP系统实现从下单到发货的全流程管理。这类“海外产+中国单”的打法,对没有海外资源的企业有借鉴意义,也提醒了我们:不是一味出海,而是重新组合产销结构。
二是从接大单走量,转向柔性制造与小批量快反。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华丝通过在墨西哥、智利等地设立仓库与分销点,采用“仓储+本地面料集采”的方式,提升交付效率;而C&D服饰则干脆在卢旺达设厂,利用每人月薪仅70美元的成本优势打通欧美订单,整整四家工厂常年爆单。
这类动作本质上是在将工厂从“被动生产商”调整为“区域响应中心”。对中国厂商来说,不见得非得走出去设厂,但是否能在国内建起“快反小单线”、是否有能力接住1周内交货的柔性订单,已成为能否抓住下一波机会的关键。
三是借力新兴渠道重建海外客户链。
2023年起SHEIN在东南亚应用下载量排名第一,靠的是本地博主合作与TikTok分销,反过来带动国内供应商的结构调整。对于还未出海的服装厂而言,TikTok小店、Lazada、Shopee、Temu等平台正成为更多人连接非美买家的入口。在东南亚市场,消费者更看重款式和价格,低门槛、多频次,正是中国厂商擅长的打法。
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出路换了方向
中国厂商现在遇到的局面,不只是外部关税提高,更是出口逻辑本身的转变。过去是拿一个客户做十年,现在是同时服务十个客户一年;过去是走量求稳,现在是拼快、拼专、拼整合能力。
现实当然不容易。但正如2023年起转向德国和日本市场的费特制衣一样,从95%的美线依赖降到10%,靠差异化面料与非美买家的组合打法,他们的订单已排到今年9月。
对于还未调整结构的中国厂商而言,现在可能不是订单“要不要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转”的问题。潮水退去,是有人光脚走在沙滩,也有人正在抓紧重建船只。关键在于:你准备好换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