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11:53:18
【风险】6月挖掘机出口过万台,不转型就被主机厂甩下车

2025年6月,中国挖掘机出口达到10668台,同比增长19%;装载机出口5999台,同比增长9%。今年1至6月,挖掘机累计外销54883台,同比增长10%。与此同时,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正在经历新一轮景气回升,中东、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成为主要驱动地区。根据东吴证券7月发布的报告,主机厂的海外利润占比已超过80%,全球化布局进入兑现阶段。

这是个热数据,但对一部分中国厂商来说,它也意味着一个更冷的现实:不转型,就真的要被主机厂甩下车了。

一场正在重构的供应链逻辑

这轮出口高景气的核心动力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外部结构性利好:新兴市场基建需求启动,全球降息周期抬头,催化了设备采购。二是内部竞争方式转变:头部主机厂盈利重心由国内转向海外,主动推开配套体系,把过去“国内代工线”向“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切换。

看似火热的订单背后,其实是更高门槛的进入标准。从“外协贴牌”到“体系协同”,这一步迈不过去,零配件厂就可能成了那只没被带走的“备胎”。

以济宁易康机械为例,这家公司以滑移装载机为主营产品,2025年1月单月产量达600台,出口率高达98%。其订单主要来自欧美、中东和日韩,已排产至9月。据其在公开渠道展示的计划,2025年准备在阿联酋设立海外服务中心,以解决客户的交付与售后问题。从过去的“国内出货”到现在的“前线服务”,是一个典型的主动配合主机厂海外布局的案例。

而那些至今仍靠一个滤清器或一块焊接件接单的企业,如果产品单一、客户单一,面对集中度持续提升的供应链,大概率会率先被替代。


绑定,才是更长期的生存之道

主机厂不是慈善机构,配套厂的角色,也越来越像是一场公开竞标。这就要求中国厂商必须以“绑定”思维参与,而不是“代工”思维等待

来自青岛海关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16日,艾奇蒂现代迪万伦工程机械向泰国出口2台前铲装载机,这批设备搭乘“海王星轮”发往曼谷。今年以来,该公司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货值已超5亿元。它背后依赖的是一条稳定的备件与液压系统供应链,据公开资料,已有4家中国配套厂参与该项目全流程。

另一边,山东临工也在“绑住客户”这件事上提供了参考路径。2024年前10个月,其工程机械设备出口超万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中亚市场采取“设备+服务站+零件本地仓”组合,大幅提升了客户粘性,获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的持续订单。


对于更多还在起步阶段的配件企业,或许暂时还无法实现全球布局,但“局部绑定”是现实解法。比如:

  • 主动参与主机厂在印尼、菲律宾、阿联酋等地的项目投标;
  • 提供定制化小批量服务,而不是简单打价格战;
  • 利用德国Bauma展、阿布扎比Big 5等国际展会建立第一手联系,再通过样品测试、认证参与第一批配套。

尤其在发动机、液压、电控系统等关键件领域,中国厂商在可靠性、响应速度上的改进,已经赢得部分主机厂的认可。关键是要有意识地从“产品交付”升级到“配套解决方案”。


市场在张口,也在筛人

尽管整体向好,但2025年的地缘政治博弈依然没有消停。7月7日,美国总统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14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加征关税。虽然尚未直接波及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但对市场情绪的压制、客户采购周期的延后已在部分欧美订单上有所体现。

更现实的是回款问题。一位行业从业者私下分享:他所在的配件工厂给俄罗斯某客户发货8个月后仍未收到尾款。“客户自己卡在银行那一关,没人说得清什么时候能放出来。”——这类风险,过去是特例,现在正变成日常。

再加上原材料价格反复、跨国售后能力不足、微利品类被压缩,这些都构成了另一层挑战。靠单一市场吃饭、靠单一产品出货的模式,正在加速失效。

写在最后:谁还在车上,谁要被甩下车

2025年上半年,挖掘机出口同比增长10%,月度出货破万,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海外市场的扩容和供应链格局的重构,正在同步发生。

它对中国厂商提出的不是“做不做出口”的问题,而是“以什么角色参与全球供应链”的选择。

对已经进入配套体系的企业而言,下一步是提升价值密度,从“低价可替代”转向“长期不可替代”;对还在观望的厂商来说,现在是最后的窗口期,要么赶紧选定一个主机厂方向切入,要么趁着展会窗口打开,把脚伸到客户的生意节奏里去。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