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巴基斯坦2025-26财年进口关税新政正式生效,进口太阳能板将被征收10%的关税。这一税率低于财政部长穆罕默德·奥朗则布原本提出的18%征收建议。根据《索比光伏网》报道,财政法案已于6月30日由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签署通过。此次税率调整历经数周博弈,源于巴基斯坦太阳能行业的强烈反对声,最终在政府与产业代表的多方协商下,落定为10%的征收标准。[来源:能源发展网]
下调10%,是喘息窗口,不是价格红利
如果我们从最直接的成本维度看,这次调整并不是“降税”,而是“没有涨那么狠”。从0或5%升到10%,对大多数中国厂商来说是“原计划的利空被缓和”,而非政策利好本身。这个税率可能在报价、运输、金融服务等环节制造新的成本压力,尤其是中低端产品线将受到明显挤压。
但对出口企业而言,这反而是一个典型的“窗口机会”:市场还在,刚需仍在,客户不想错过关税上涨前的补货节奏,就看谁能先反应、谁能快出货。
巴基斯坦光伏市场从来不是一个“价格友好型”市场。进口产品价格波动区间在每瓦28至38卢比,终端价格受渠道主导,稍有波动便引发用户观望。特别是涨税后,本地分销商为了保利润,往往会上调终端售价,传导风险。而对中国厂商来说,这时候如果继续按常规出货节奏走,极可能在政策刚落地的几周内,错过最有价值的一波客户需求。
从晶科、正泰到禾润,这波“快”才是真的利润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2024年,晶科能源全年在巴基斯坦签单量突破4GW,海外营收占比已达71%。晶科能打,是因为其早期布局深入渠道,与当地多个分销商建立直接对接关系,大宗项目之外,还能吃下小订单和项目外补货。
而另一家出货节奏稳健的是正泰新能。在2024年11月就完成了Super Modern Cold Store的350kW屋顶光伏项目交付,组件来自正泰的ASTRO N5系列,合作方包括Bahum Associates和Pantera Energy。这类屋顶小项目,是很多国内厂商看不上却容易出货的空间。提前铺货,项目启动快,一旦关税调整,也能在短时间内转化成新订单。
无锡禾润电力则是抓住了今年3月拉合尔太阳能展的流量窗口,现场签下600万美元订单。其做法值得参考:全场景覆盖+参展带报价表+本地化售后快速响应,三个动作组合打通客户决策链路。对还在“靠邮件谈客户”的出口商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更具冲击力。
这时候,不只是谈价格,而是谈怎么快、怎么稳
这类政策窗口期的策略,归根到底不是靠便宜,而是靠快和稳。
第一,快的是节奏。税率已定,经销商已在算账,厂家如果不能在7月内出货到港,机会窗口就可能关闭。这个时候拼的是库存调配能力、物流报价稳定性、响应速度。建议企业内部快速建立“窗口期出货表”,标出在途货物、现货库存和报价底线,在不亏损的前提下压缩周期。
第二,稳的是账期。巴基斯坦目前的收汇问题依然是最大风险,信用证开不出、汇率波动剧烈,导致许多厂商在出货环节谨慎观望。建议主动调整收款模式,比如小单预付定金+中途分批结算+最终交货确认收尾,同时在合同中写入汇率浮动条款或税费风险协定,避免后期扯皮。
第三,改的是报价结构。涨税后的终端接受价区间很可能比厂家心理价低出一截。这个时候做减配不减量的“标准包”是个办法,比如户用系统中去掉储能、缩减支架型号、选用二线品牌逆变器等组合配置,价格降下来,利润还可控,客户也容易接受。
每一次市场波动,都是对出海能力的再检验
这场10%关税调整,对中国厂商而言,其实是一次临时的系统压力测试。
你有没有库存调配能力?有没有落地交付团队?有没有本地渠道响应机制?有没有能抗住汇率和账期的财务系统?这些问题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都在——只是平时我们有时靠惯性和低价赢单,不觉得它们多重要。
在出口越来越“重”的今天,产品的出海不只是物流的搬运,而是经营系统的落地。从组件到系统,再到本地运维,中国光伏的出海边界正在拉长。谁能在“政策缝隙”中快速起跑,谁就能先一步拿下本地客户的信任和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