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09:10:00
【商机】欧洲罕见高温催热空调出口,如何抢单?

今年6月,欧洲多国遭遇了罕见高温侵袭,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部分城市气温飙升至40℃以上,法国甚至多地发布热浪警戒。与之相随的,是中国空调企业订单的急剧上涨:2025年1-5月,中国家用空调对欧出口额达1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整体销量近5000万台。海尔在欧洲销售同比上涨约30%,TCL库存紧张,格力已表态考虑“欧洲本地化生产”以加强品牌影响力。[来源:第一财经]


这是一次典型的“天气红利”,但抢单,并非靠运气。

高温是信号,订单靠跑出来

与疫情或经济刺激不同,极端天气往往是爆发性行情,其带来的需求是强烈、真实、但同时也是短周期的。这对中国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跑得够快吗?你盯得够准吗?你能供得上吗?

从目前公开资料和行业从业者的反馈来看,跑得快的厂商都具备两个特征:产品切中需求、供货机制灵活。

江门市宝士制冷电器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对欧盟出口增长14%,其中对法国增长高达23.4%。其智能环保移动空调因适配欧洲老建筑、能效达标、高性价比等优势,在订单爆发的同时,迅速调整排产结构,抓住了这一轮短期上量的窗口期。

而另一家表现亮眼的是宁波富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其对欧洲出口移动空调达25万台。该公司在跨境电商平台加大曝光,通过巴黎奥运会契机引爆一波购买潮,成为“线上出货”代表。

这类案例给了中国厂商两个启示:一是别再一味靠传统渠道盯经销商,欧洲的高温出单节奏比过去更碎片化,本地线上流量值得争取;二是产品要与欧洲建筑结构、使用习惯、环保法规全面对齐,否则再大的热浪也与你无关。

供货链条之外,新的价值链窗口正在打开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只是眼前这波抢单潮,而是这一轮需求背后暴露出的市场结构裂缝。

比如环保制冷剂的切换。目前欧洲正加速淘汰旧型号空调,大量城市尤其是南欧区域正在更新换代。这就要求厂商必须有“绿色能力”——包括产品能效认证、制冷剂替代方案、零碳工厂等。

在这个方向上,一些厂商已先人一步。宝士制冷扩大了16万平方米的零碳工厂,专攻高能效产品,同时通过“组合港”模式降低物流15%成本。中车齐车集团的石家庄分公司为出口塞尔维亚的动车组开发了采用低GWP制冷剂和可调冷量的系统,专门应对欧洲新一代标准,这些技术同样可以向家用/商用空调体系复用。

更深层的是“本地化配套”机会的崛起。以格力为例,其已公开表态将考虑在欧洲进行本地化生产。而希望深蓝空调早在2023年就已在欧洲布局服务公司,实现本地交付和售后。这一趋势意味着,今后不仅是“卖货”,而是“服务一体化”能力将成为中国厂商的入场门槛。

抢单,更要选对打法

抢单,并不等于卷价格。对于多数中国厂商来说,这波需求潮中真正有价值的,是以下三种机会。

第一,抢“急单”但不盲目跟单。比如TCL空调安装预约已排到三周后,这种突发缺口其实不适合走全新产品开发流程,而是考验库存能力和快速响应机制。此时与欧洲代理合作、做区域联营备货,是一个比单纯压价更有效的策略。

第二,主打“移动空调”或“分体式快装机型”。宁波富达和宝士的成功表明,欧洲建筑对安装有天然壁垒,反而成了中国轻型产品的突破口。无需本地安装工,包装体积小、配送成本低,是进入南欧和东欧市场的关键。

第三,尝试代工转服务化,绑定本地市场主体。比如艾科制冷在波兰设立ENTALPIA EUROPE工厂辐射东欧,海尔则通过塞浦路斯代理商MultiKlima,结合欧洲碳中和政策推动绿色产品普及。这些策略说明,谁能提供“轻服务+低成本+快交付”的整体方案,谁就能留住客户。

热浪终会退去,市场终将重构

高温天气是一种短周期变量,但它反映出的,是欧洲空调市场结构的长期性变化——从安装模式,到能效标准,再到售后服务的诉求,背后是一个不断升级的生态系统。中国厂商想从“抢单”走向“长单”,必须跳出一锤子买卖的思维。

从“空调卖爆”到“持续增长”,热浪终将散去,真正留下来的,是那些知道什么时候跟、什么时候等、什么时候自己造势的企业。未来的欧洲市场,不会属于最便宜的中国厂商,而属于最有准备的那一批。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