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09:25:08
【商机】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出口暴涨80%,配套企业怎样抓住机会?

一场“近海转深海”的出口跃迁正在上演

2025年1-5月,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出口值已超17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80%。在青岛海关黄岛分关通关保障下,青岛海西重机建造的3座大型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发往沙特。

该公司具备从设计、核心部件制造到总装的全产业链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分段建造工艺,可根据不同海域环境提供定制化平台方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当前,该公司在建平台和港机设备40余台,订单交付期已排至2027年。

在青岛西海岸,已形成由50余家海工制造及配套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本地化采购比例已超30%,供应链紧密协作、效率优势明显。[来源:中国水运报]

对中国厂商意味着什么?产业趋势背后的“窗口期”

对于身处中国制造业腹地的外贸企业来说,山东船舶海工这轮80%的出口增长,不只是一个局部行业数据,而是一个可感知、可行动的结构性机会。

首先,这波增长并不短暂。从青岛海西重机的订单交付排到2027年可以看出,这不是“风口型行情”,而是一个结构性长坡。产品维度从“港机设备”向“深远海装备”延伸,制造逻辑从“整船建造”转向“模块化配套”,恰好为许多有装备制造经验的中国厂商打开了“侧门”。

其次,这类产业集群的成熟,使得外部配套能力变得尤为关键。据海西重机物资保障部人员介绍,企业当前约30%的物料来自本地配套厂。这说明,只要你能做到交期准、质量稳,哪怕不是青岛本地企业,也有可能凭能力切入产业链的二级或三级位置。

再次,这场变化的背后,是深远海时代对技术密度更高的要求。包括高强度钢材加工、分段装配、动态电控系统等,都在拉高供应链门槛,也在给具备专业能力的中国厂商创造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怎么切?不是猛冲订单,而是先练“副本”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广东江门一家原本做矿山设备钢结构外贸加工的厂商,2023年底主动联系了几家山东链主企业,对接上了“港机设备箱体”这类低附加值却批量稳定的模块部件。负责人透露:“我们没有造船经验,最开始就从最标准的结构件做起,三个月后进入了稳定小批量循环。”

这家企业走得慢,但稳。他们没有花太多力气争取整机合作,而是盯住了链主企业定期发布的“辅助模块外包清单”。通过几次打样后,成为了该链主体系里的“标准件代工”角色。这虽然不是“爆单”,但每月都能做稳几个集装箱,单价合理、验收流程标准、回款周期稳定。

而另一家来自江苏泰州的液压件企业,则通过某位已在青岛配套圈扎根的老客户引荐,顺利进入某风电安装平台项目的油缸辅助系统项目组。负责人坦言:“能进去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我们有专门的认证资质和做过海上钻采平台经验,这些门槛是绕不过去的。”


这两个案例说明一点:山东这波出口机会,并不适合贸然切入,尤其不能从“整机思维”来切。相反,更实际的做法是——

找到链主企业正在放开的“标准模块、辅助部件、结构件”类需求,尤其是那些低配置、可批量、对技术要求不高但交付稳定的项目;

结合自己的加工能力和现有订单,选择周期匹配、材料熟悉、客户接受的“副本市场”,作为试水;

重点匹配“准入制度宽松+客户检验标准清晰”的模块型项目,优先尝试成为链主的二级或三级供应商。

此外,还可关注政府配套政策。比如山东多地已设有“装备制造入园补贴”机制,为非本地厂商设立项目对接窗口,降低初期进入成本。这是除客户订单外的另一条低摩擦入口通道。

不是每个机会都值得冲,但这一步可以先试

出口暴涨的背后,不是红利的均沾,而是结构分化的加剧。

如果你的工厂在做结构件、电控箱、液压缸、模块包装,恰好又具备一定技术资质、生产稳定性、有意尝试“新方向”,那山东船舶海工这波产业集群浪潮,或许就是一个值得“先试这一步”的机会。

当然,不建议头脑发热就直接上生产线,更务实的做法,是从一个项目清单、一组图纸、一批打样入手,看自己能不能在链主的“30%本地配套”里占到哪怕一个点。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