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港口正遭遇疫情后最严重拥堵
2025年6月,欧洲主要港口陷入疫情以来最严重的拥堵危机。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等关键港口的驳船和集装箱船等待时间显著延长,驳船平均等待66小时至77小时,集装箱船卸货延迟3至5天。[来源:信德海事]
这场危机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变化、亚洲出口转向欧洲、加上莱茵河春季干旱水位下降等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港口运营商虽试图通过增人增设备来缓解瓶颈,但从物流业内传出的声音来看,这种局面短期难以根本缓解。对依赖准时交付的中国厂商而言,交期不稳、成本激增的现实已成眼前之痛。
连锁反应正向中国厂商传导
鹿特丹港77小时的等待,不只是船舶在港外晃两天那么简单,它牵动的是整条供应链的节奏。
首先是交期混乱。从青岛出发本来35天可以到达的货,如今动辄被拉长至45天、50天。节庆订单、电商热销品、定制型产品,都有明确的时间窗口,一旦错过就是彻底失单。而客户一旦有了“不可靠”的印象,下一轮合作会大打折扣。
其次是费用上涨。仓储、堆存、滞港、改柜、调仓,每一个环节都是白花花的成本。车企的整车被迫滞留港口,最长达18个月,背后的仓储压力与现金流风险难以估量。而那些体量更小、抗压能力更弱的企业,往往一两个柜子回不来,后面的生产计划都得推迟。
更严重的是“抢箱”大战重燃。地中海航运宣布征收每标箱500-800美元的旺季附加费,而上海到鹿特丹40英尺柜运费已突破7000美元。谁手里有稳柜子、稳船期,谁就有议价的主动权。
如何压滞港成本?从“操作层”找解法
一些中国厂商已在港口爆堵中摸索出相对可行的解法,虽然无法彻底“避堵”,但可以“少亏”“早转”“稳交付”。
一是“先沟通,再改货”。
2024年比亚迪车辆滞留安特卫普港的情况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分销节点预警机制薄弱。一位出口家居产品的厂商表示,他们在发现安特卫普港延误迹象后,立即通知欧洲客户,提议将下一批货从鹿特丹或不来梅港转运,并协助对方对接陆运卡车队,虽然多了一道中转,但客户认可了其“有方案而非甩锅”的态度,后续反而加了订单。结论是:港口堵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主动沟通。提前亮明态度,客户不但能接受变化,有时还能共同分摊部分成本。
二是“改港+分批+拆货”组合拳。
在玩具行业的一则案例中,有中国出口商面对订单延期两个月,主动拆分货柜,改港改仓,再以铁路+卡车混合运输方式分批送达法国、波兰等客户仓库。虽然整体成本上涨了约15%,但相比全柜滞港或客户取消订单,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港口爆仓期,“集中发货”这件事反而风险最大,拆小反而灵活。
三是“选择更灵活的船公司与货代”。
2025年6月,从宁波出发的“地中海艾莎”号在鹿特丹漂泊48小时,是因为缺乏优先泊位保障。行业内有货代会通过多点调度、内河驳船备用安排、动态航次监控来规避堵港点。这类合作方虽服务费用略高,但节省的滞港与改港成本远超出服务费本身。
四是“转向第三国中转与仓配资源补位”。
一些出货频繁的厂商,正考虑利用迪拜、土耳其等中转港口实现备货缓冲。例如部分家电出口商与土耳其分销商联合设仓,先发货到中转仓,待欧洲清关压力缓解后再分批出货。虽然需要前期投入,但适合有稳定客户和重复SKU的商家。
五是“利用港口智能调度资源提效”。
宁波舟山港通过“智能双感知圈”系统缩短泊船等候时间,缩短至10.3小时的效率令人瞩目。而上港集团与中远海运合作新增百万箱空箱调配能力,也在为抗压期蓄力。企业可优先选用这些效率型港口,提高靠泊效率。
要不要赌时间?不如押方案
这轮欧洲港口危机,短期看不到尽头。就像港口管理层所言,“解决所有运营问题需要数年的产能投资”。赌时间等它缓解,不如在机制上找到主动权。
对中国厂商而言,关键不是如何躲开风险,而是如何在“已知的混乱”中形成稳定机制。提前设计应急方案、灵活安排船期、调整发货结构、重建客户沟通节奏……这些操作听起来琐碎,但都是实打实的成本守护者。
滞港成本不可控,但合作态度、信息透明和灵活执行,是每一家企业都能提升的地方。越是混乱,越考验执行。
这不是一个靠“熬过去”就能挺住的周期。真正能穿越堵港风暴的,不是运气好的那一批,而是系统能力强的那一拨。希望所有中国厂商,在港口排队77小时的混乱中,排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