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纺织行业的“淡季”来得比往年早一些,力度却重得多一些。
新闻事实:淡季未至,寒冬先来
截至6月19日,国内主要织造生产基地综合开机率已跌至54.16%,部分织机开机率已跌破四成大关。往年织造开机率往往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才会跌至谷底,今年却提前步入“深水区”。
具体来看,喷水织机开机率尚在7成偏上,但圆机只有4成不到,经编也跌至6成以下。进入夏季消费低谷,加之欧洲、巴西、东南亚等地频繁出台新规,新订单持续走弱,织厂库存持续走高,不少企业在6月底前就已规划减停产安排。[来源:全球纺织网]
这是一个寒冬,也是结构性洗牌的前夜。
这一轮下滑,对厂商意味着什么?
对很多厂商来说,这一季节性波动是实打实的现金流风险。原本应在7月才出现的低谷提前拉开帷幕,传统“金三银四”旺季积累的利润尚未沉淀,就要面对减产、放假、甚至裁员的难题。
从区域来看,佛山、柯桥、南通等地厂商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例如佛山某纱线出口商表示,虽然坯布开机率不足,但得益于中国棉花价格低于巴基斯坦,他们6月对巴出口仍能维持2-3万吨的水平,原料成本优势明显。这种“原料走出去,加工在国外”的路径,揭示了国内制造环节被迫后撤的现实。
与此同时,欧盟新规导致检测费暴涨,巴基斯坦出台18%的电商税新政,越南则推动电商代扣税费制度——这些变化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正推动一部分欧美订单绕过中国,转向成本更低、政策更宽松的第三国。
在寒冬,也有人寻找暖流
危机之下,有一部分中国厂商选择不等风来,而是主动改变帆的角度。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山东的凯泰超纤投入资源上线数字验布系统,并将质检数据与ERP系统打通,实现订单流与生产流同步管理。这套系统优化工序效率,减少人工干预,也让企业在接到短周期订单时能更快响应。后续工厂订单交付节奏明显加快,内部反馈显示客户对交货时效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福建新华源科技集团则是主动推出新产品Salaier(赛莱尔)纱线,采用低损伤柔性分梳工艺解决原纤化难题,在2024年第一季度维持了99%的开机率,产量同比增长15%。通过智能化升级,该企业把万锭用工压到12人以内,单台设备产出效率提升30%。这不是“保开工率”,而是在结构性低谷里,找到了一条长期提效的路。
还有绍兴易灿纺织,他们2024年通过肯尼亚本地调研,开发适配东非需求的面料,靠两场对接会签下了3家本地服装厂。他们没有去争欧美主流市场,而是找到更合适自己的落点。
下一步,厂商要怎么走?
在当前局势下,如果说有什么“通用解法”,那可能只有一个方向:快、准、省。
第一是快——响应更快、出货更快。
数字化不是口号,是眼下能救命的系统。像前文提到凯泰超纤部署的云验布系统,能实时对接ERP,质检效率提升,车间用工减少,一笔设备投入换来一整个交付速度的提升,值。
第二是准——做小众,做特殊需求。
今年非洲市场的几个成功案例反复验证一点:差异化产品才有议价权。三和纺织的冰丝蜡纹布打进非洲,是靠技术工艺抓住当地审美;宝纺印染两面可穿的仿蜡染面料,也是本地化设计团队盯出来的品类。这不是“开大厂做爆款”的年代,而是“选对客户做长线”。
第三是省——省出利润线,守住现金流。
在江苏、安徽、山东的部分工厂,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只开一半产能、保重点客户”的操作策略,也看到像浙江兰溪企业那样,通过“后点价”、基差交易控制原料采购节奏,靠节奏省出利润。
提前到来的淡季,是另一种“窗口期”
对中国纺织厂商来说,靠低价跑量的窗口正在收窄,这是结构性变化,不会逆转。产能收缩、客户流失,不意味着没得做,而是过去那种模式做不动了。
真正有持续性的生意,不靠“拼谁更便宜”,而是看谁能更快交货、做得更准、粘得住客户。眼下这段淡季,能不能用来优化品类、调整产线、提升交付效率,决定了下半年有没有主动权。
市场的机会还在,只不过换了地方,也换了做法。等风来,不如自己造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