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分化:一头冷一头热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正在经历剧烈的结构性变化。
据乘联会数据,中国对俄整车出口15.3万辆,同比暴跌59%;其中,燃油车出口13.5万辆,同比下滑58%。与此同时,新能源车却逆势上涨,同比增长达245%,虽然体量尚小,仅为0.7万辆,但增速惊人。[来源:新浪财经]
问题并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实打实的市场断崖。2023-2024年,俄罗斯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2024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20%。而现在,这个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急刹车。
对企业的冲击,比数据更真切
来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的信息显示,奇瑞在俄罗斯的销量同比下降23%,而其主打产品是1L-2L发动机排量的中低价位燃油车。问题出在税费上。2025年起,俄罗斯两次上调报废税,使得这类车型的终端价格上涨了10%-15%。消费者开始犹豫,经销商不敢接货,库存成了压在企业心口的一块石头。
一些原本靠平行进口铺货俄罗斯的企业则更惨——2024年俄罗斯切断平行进口政策捷径,车要想上路,必须补齐税费,导致汽车无法清关或上牌,原本配套出口的机油、零配件企业也直接被连带殃及。
“2024年一季度,我们还在追着客户要定金;二季度开始,是他们来追着问能不能退单。”一位做汽油车型外贸的企业主这么说。
这些故事和感受,比干巴巴的“下跌58%”更能说明问题。
怎么走?不是“转型”两个字就能解决
有人说,现在是新能源的机会窗口,看到对俄出口增长了245%就热血上头,急着要切换赛道。但现实是,转型本身不等于机会,能踩中节奏、做好落地的,才叫机会。
比亚迪是个例子。这家车企早在前几年就在俄罗斯打好了基础,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在充电设施等环节配套上下功夫。所以哪怕今天市场下滑,他们的新能源车型还在稳步上升。
还有欧拉,它靠个性化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定价,吸引了部分俄罗斯年轻消费者,也在销量上取得了增长。
但这背后有个前提:这些企业早就在做本地化布局。对于还没落地、没渠道、没数据的中国厂商来说,贸然切新能源不是机会,而是赌博。
那怎么办?现实的答案是“多头出击,小步试错”。
该怎么做?具体建议比方向口号更有用
首先,现有燃油车业务仍在俄罗斯的企业,应快速减仓清货。别再幻想“等一等价格就回来了”,库存不是资产,是现金流风险的炸弹。
其次,如果企业手上有新能源车资源,建议采用“10台起步”的方式,小批量试水俄罗斯市场。先做渠道测试,边发车边找反馈,不做库存、不做包销,避免陷入被客户锁死定价的局面。
再次,产品结构要升级。不止是换个能源驱动那么简单,更是“换客户、换打法”。中低端车型已难以应对终端税费叠加,可以考虑推出高端款型,配合租赁、售后、零部件服务打包输出,用服务换利润。
同时,别把俄罗斯作为唯一的出口方向。中亚、东欧市场的开放度在提升,对中国车认可度不低,但政策风险和报废税远低于俄罗斯。建议可优先试探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地,集中资源进行通路建设。
在营销打法上,也别再指望靠大批铺货。可考虑与本地车行合作分销、线下共建售后点、结合Tiktok等平台进行种草式投放,提高对当地用户的真实触达率。
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悄悄在做的事。
危与机并存,关键是别重仓一座独桥
这一轮“对俄汽车出口分化”,燃油车骤冷、新能源升温,最重要的提醒是:中国厂商不能再押注单一市场。
前几年大家习惯了“只要敢发货、就有人接单”的俄罗斯时代,今天这种模式正在结束。未来能活得好的,不是单点突破的人,而是系统抗风险的企业。
市场本身没有错,但企业对市场的预判与动作节奏,是成败的分水岭。别再重仓一个市场,更别让库存和惯性把你拉进深坑。
这不只是俄罗斯的问题,更是所有靠单一市场吃饭的企业的前车之鉴。危机未必是末路,只要你愿意换方向、多备一套方案,出口的路,依然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