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没有预警的加税突袭
“今天,财政和国家税收部长弗朗索瓦-菲利普·商鹏飞宣布,对从非自由贸易协定国家进口到加拿大的钢铁产品实施新关税。配额设定为260万吨,来自非自贸协定国家超出2024年水平的钢铁产品将被加征50%的额外关税。”
2025年6月27日,加拿大政府正式对外宣布这一政策,并明确指出将于30天后进行评估。[来源:格隆汇]
这是一项临时性措施,但对于尚未从“加美关税博弈”中回过神来的中国钢铁出口商来说,震动却是实实在在的。
压力,是突如其来的,也是延续已久的
这项关税配额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稳定加拿大本国钢铁市场,防止本应出口美国的钢材反流回加拿大市场。但从结果来看,最先承压的,是那些依靠中低价钢材在北美打拼的中国厂商。
影响是直接的。配额设定在260万吨,而中国并非与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意味着一旦超过限额,每吨钢材成本直接增加50%附加税。这对本就依赖价格优势的出口商而言,几乎等于宣判死刑。尤其是对那些前期还未出清库存、订单还在途中的企业,利润空间几乎被吞噬殆尽。
这不是加拿大第一次出手。早在2024年8月15日,加方就曾宣布对中国部分钢铁产品加征25%附加关税,引发中加之间连续多轮贸易反制。此次新政,是在“关税战”升级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本国钢铁行业也并不轻松。根据加拿大钢铁生产商协会6月26日的说法,美国加税之后,加国本土钢铁业发货量大跌,已有近千人被裁员,预计后续仍将大幅收缩。加方此举,既是保护本地就业的政策妥协,也是对外部钢材“价格洼地”风险的一种防火墙。
出路,在于快、绕、变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和几位做钢材出口的朋友私下交流,有些判断值得放在明面上说一说(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有人选择“快”。一家江苏做热轧带钢的厂商听说政策消息当天,立刻与加拿大客户重新确认交货时间并紧急装船,争取在7月27日政策审查前完成清关。他们内部测算,只要赶在配额未满前落地,至少还能吃一波窗口期利润。
有人选择“绕”。浙江一家做镀锌板材出口的企业,过去两年在墨西哥有本地客户关系,在这次关税出台后迅速做了转口调整,将发货路径变更为“墨西哥落地、加拿大报关”,试图借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FTA协定避开高税率。虽然报关成本增加,但远远低于直接缴纳50%关税的压力。
也有人选择“变”。广东一位钢铁出口负责人告诉我,他们其实去年已经逐步收缩加拿大市场,把业务重心向中东和非洲市场倾斜。今年以来,中东房地产项目带动的钢材需求回暖,让他们逐渐摆脱对北美的依赖。“从去年看到冷轧钢卷的反倾销调查开始,我们就觉得不能在加拿大押重注了。”他说。
策略,有时候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对那些尚未遭遇客户毁约的企业而言,现在最需要做的是重新评估自身订单结构:哪些订单来自加拿大?是否已经超出配额?是否可以提前装运,避开政策落地?如果客户愿意配合加价,是否能够短期承接损失?这些判断,都需要快速落地执行。
长远来看,把市场重心放在政策更稳定的区域,才是更具确定性的出路。从公开数据看,2024年下半年起,中国钢铁在拉美、中东、东南亚的出口增速持续正向。这些区域往往缺乏本土钢铁产业支撑,依赖进口,价格也更能接受。
另一类更“聪明”的厂商,正在探索通过设立海外仓、合资组建渠道公司,来规避关税带来的第一道打击。比如越南、印尼这些国家与加拿大签有FTA协定,如果中国厂商在当地设厂或建立深度合作,也不失为一种间接规避风险的办法。
厂商的命运,从来不靠怨气转变
我并不否认,加拿大这一政策的“突袭式”打法对企业极其不友好。但出口生意从不是一个只靠抱怨就能扭转乾坤的行当。真正能在变局中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脚下有方案、手里有客户、反应够快的那一拨人。
关税上调,是加拿大给出的信号,也是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缩影。中国厂商要做的,不是去硬碰一堵不断升高的墙,而是寻找新的通道,提前准备新的图纸,跑在变化之前。
这条路,没有捷径,但也绝非死路。调整结构、分散风险、抱团取暖、借力转口……这些方式不新,却从未过时。
关税这把火终将过去,真正留下的,是那些能穿过浓烟看清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