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12:16:01
【商机】小额包裹出口全球涨42% 美国跌 39%,外贸企业如何调整布局?

2025年6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5月中国对美国的低价值小额包裹出口同比下降39%,环比下降53%,降至78.4亿元,为2023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小额包裹在全球范围内的出口量同比增长42%,马来西亚成为出口量最大的国家,美国退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新加坡、比利时、英国、匈牙利、韩国和法国。SHEIN与Temu两大平台在美国市场访问量下滑的同时,分别将广告预算转向欧洲市场,在法国、英国的广告投放支出分别提升了35%、40%,并启动了POP模式与Y2直发模式以应对政策变化。[来源:新浪财经]

小额包裹数据背后的“分化现实”

小额包裹出口全球增长42%,看起来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数字,但它暴露出中国出海格局的进一步撕裂再分配趋势。对部分厂商而言,是反超的机会;对另一部分,则是边缘化的前兆。

美国市场的骤冷是全行业心知肚明的现实。SHEIN与Temu在美国政策调整后一周销售额分别下滑23%、17%,不少卖家订单暴跌五成甚至归零。对于曾靠平台全托管、小包免税铺货赚快钱的厂商而言,这一变化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喂饭变成了断粮。而更令人警惕的是,欧盟与日本也已紧随其后,计划对中国包裹征收统一费用,小额出口的成本优势正被系统性压缩。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法国、新加坡等市场的快速增长,则是另一种中国速度的体现。一边是出口下跌39%,一边是出口涨42%,这是一次典型的结构性分化。

方向明确、执行落地,才有机会吃到增量市场的红利

从过去三个月的行业公开资料与从业者交流中,我梳理出几条被验证有效的路径,供同行参考

第一,是及时调仓换市场。Temu卖家陈泰瑞的案例中,转向欧洲市场成为其突围关键。他通过Temu的Y2模式重启欧洲站点,在平台广告投流加持下,4月到5月收入从1.4万元增至近2万元,订单稳定在日均30单上下,单件利润也实现了翻倍。这告诉我们,哪里有流量倾斜,哪里就有新战场。

第二,是转型半托管或自主模式,掌握更大利润空间。Temu上线的Y2模式允许卖家自主找物流、直发平台,平台提供物流补贴支持。据公开信息,Y2模式下商品定价可提升2倍以上,部分订单利润抵得上5-10单全托管订单。当然,这背后也意味着更高的操作门槛与风险,货代选择、报关效率、退货机制等每一个环节都需掌控到位。

第三,是做本地仓,降落地成本。昆明香薰品牌Shantivale面对美国征费后,果断投入十余万元在美设立本地仓库,虽然前期成本上升,但通过缩短物流时效、减少关税,成功扩大欧洲市场订单并提升复购率。这类模式适用于SKU稳定、品类高度集中的品牌工厂。

第四,是多渠道布局,远离平台单点依赖。2024年起,江阴的易服牛公司通过拓展140个国家的销售通道,使美国市场占比降至15%以下,真正实现了抗政策风险的去美国化。对于中等体量厂商来说,这是值得学习的结构性分散策略。

第五,是强化目的国市场理解,精细化运营渠道。例如2022年马来西亚市场的爆发,背后离不开RCEP下的税费优化、本地物流枢纽建设、以及对家居类与3C类消费习惯的理解与产品匹配。厂商不能再只看总出口额涨跌,而是要按国别制定精准打法。

42%的增长背后,不是喜讯,而是一次分流测试

这场小额包裹的暴跌与暴涨,对中国厂商而言,更像一次集体体检:你是否仅依赖平台?是否只守着美国市场?是否掌握了自己找货代、报关、本地仓的能力?是否能让利润回归产品本身?

出口全球增长42%,意味着机会确实存在;但机会不会平均落在所有人身上。真正的增长属于那些能够看清趋势、迅速转身、敢于迭代的人。

平台是手段,不是饭碗。美国市场是入口,不是全部。如果说2023年以前是谁都能出海,那2025年之后,就是谁能活着稳住航线

你准备好切换引擎了吗?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