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轮胎出海的大戏,正在港口上演。
2025年6月23日,198条直径3.5米、单条重量达2至4吨的巨型轮胎在福建莆田市秀屿港区顺利装船,由巴拿马籍“福芝”轮发往俄罗斯。生产商为海安橡胶集团,这家企业是中国第一家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独立研发、制造和掌握全钢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核心技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批产品的出海,不只是一次个案,更是一种信号:在西方轮胎巨头撤出后的俄罗斯市场,中国制造已经站了出来,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接纳。
这批轮胎不仅刷新了莆头港口轮胎出货体积纪录,也映照出一个新的现实:中国的高规格制造正在走向更复杂、更高附加值的海外市场。而这个舞台,未必只属于海安。
这场出口,能给更多中国厂商留下什么机会?
先别急着仰望“巨无霸”。从轮胎本身向周边延展,我们看到一个更宽广的机会池。巨型轮胎的产业链条庞大,除了轮胎本体,还包括轮胎橡胶辅料(如炭黑、骨架材料)、封装设备、吊装工具、智能仓储,以及配套的港口机械、装卸服务等。海安橡胶能出海,是因为它做对了“从主力产品突破”的牌,但它带出的外溢效应,或许正是大多数中国厂商能插足的切口。
举几个实打实的例子:
据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的内容显示,2024年山东轮胎企业借助中欧班列拓展俄罗斯市场,推动轮胎出口同比增长超20%,其中巨胎占比提升至15%。而这批“跟着主力产品出海”的厂商中,不乏以配套为主营业务的包装设备商和码头吊装服务公司。他们并不制造轮胎,却吃到了轮胎出口的红利。
再看玲珑轮胎。他们早已将出口俄罗斯的主力物流转向东北,通过招远和长春基地布局铁路运输,以降低成本、提升响应速度。这样的物流布局,背后需要大量仓储管理、装卸控制、冷链设施与轮胎装载技术服务的支撑。这些链条,哪个环节不能切进去?只要你做得够细、服务够快、交付够稳,就有机会搭上这艘轮胎大船。
所以问题来了:中国厂商要怎么干?
第一步,别只盯主产品,盯供应链。巨胎出口过程中,哪怕是用于装船的超宽带式打包布、胎压传感器、装卸滑道,背后都是生意。哪怕只做一米宽的橡胶衬布,只要质量稳定,能按时供货到莆田、山东、黑龙江,就有价值。
第二步,把物流搞懂。当前中国出口俄罗斯主要依赖海运和铁路两条路。玲珑轮胎就是用铁路运输实现对俄降本提效的典型案例。你可能做不出巨胎,但你能不能做铁路货箱的防震橡胶底托?做海运用的专用捆绑器具?这些都是真实的订单需求。
第三步,盯住港口和政策口子。今年这批轮胎能高效出海,是因为莆田口岸的“一船一策”服务,边检24小时驻守、流程无缝衔接。但这个服务只给海安橡胶?不,地方政府看重的是“谁能带量出海”。如果你能接下某类配套的大单,也能成为他们优先服务对象。这时候,找通关公司、熟政策窗口、提前备案,都能给你节约3天时间、几万元成本。
当然,不是每一口汤都那么好喝的。俄罗斯市场的支付体系特殊,部分采用人民币结算甚至是卢布直付。汇率波动、账期拉长的风险不容忽视。过去两年,一些轮胎辅料商在对俄订单上就曾遭遇收款难的问题。解决方案上,有企业选择转为FOB条款,收取预付款后再安排生产,也有通过第三方担保机构进行结算保障。这些方式虽各有成本,但相比于货出人空、钱卡半路的教训,依旧划算。
讲到底,是不是高科技产品才能出海?
未必。高端产品出海,更多是在“开门”。门开了,谁能进去,不只看你是不是高科技,还看你够不够灵活、细不细心、动不动得快。赛轮轮胎凭借极地专用胎切入北极开发项目,就是对口定位的经典一例。类似逻辑,同样适用于做辅助配套的厂商。
俄罗斯市场回暖是真,通关效率提升是真,中国品牌在当地认可度大幅提升也是真。但这些机会,并不等于人人可得。说白了,巨胎是别人家的冠军奖杯,而配套,是你今天能入局的门票。
能不能做好,就看你有没有为此准备一双足够结实的工作鞋。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并不缺赛道,缺的是敢提前踩点的人。巨型轮胎出口俄罗斯,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新“锚点”:当某个高门槛产品打开了局面,它所带出的产业链波纹,足以承载成百上千家中国厂商的外贸机会。
这个机会不是故事,是货物,是港口,是账单。你看到了,就值得动手。至于能不能吃到那一口配套饭,可能就看谁的动作更早、更稳、更贴近那个装船口的轮胎边缘。
机会,从来都不是留给仰望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