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 09:48:57
【风险】美国电池投资大退潮,外贸厂商怎样寻找出路?

福特、通用、国轩高科都踩了刹车,电池投资潮退得比想象更快。

过去几年,美国各大车企和电池企业斥资数百亿美元,在北美大兴土木,建设电池厂、锁定本土供应链。如今,这场热潮正在迅速冷却。

根据《全球汽贸网》的消息,通用汽车决定放弃密歇根州的一座电池厂,出售股份给LG能源解决方案;福特位于密歇根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因补贴政策变数陷入“危险境地”,已削减800个岗位;而远景动力、Group14、AESC等企业的项目也因政策变动、设备受限和融资困难而按下暂停键。

对许多中国厂商而言,这并不只是隔岸观火那么简单。从宁德时代的货款纠纷,到国轩高科24亿美元项目撤回许可并陷入诉讼,再到中国设备商失去合作机会,这一轮退潮已经直击中国出海战略的要害。

投资的风停了,出口的风还在等方向

在实务上,眼下的退潮,至少给中国厂商带来了三个明确冲击。

第一,是本土化受阻。国轩高科在密歇根州的项目,曾被视为中企“借壳出海”的范例。但从地方政府撤回支持到环保听证争议,再到选民罢免官员,该项目在2025年4月正式停工。类似的还有远景动力,因关税压力导致融资停滞,已调整优先产线布局。

第二,是需求放缓。2024年4月,美国电动车注册量同比下滑4.4%,这是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大批曾押注北美电动化红利的中国配套件企业,如充电模块、电池包装、电解液等领域,都感受到“订单开始不稳了”。

第三,是操作难度陡增。设备进口关税高企、补贴政策左右摇摆,中国产设备商在美国的落地周期被极大拉长。以Group14为例,其中国供应商在对等关税政策背景下宣布“暂停合作”,项目随之无限期推迟。在这种情况下,哪怕项目启动,也很难快速推进、顺利回款。

绕路的方法,从几个活下来的故事看得最清楚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不是所有人都在失望中沉默,有些厂商已经“转了个弯”,尝试另辟路径。

比如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2024年2月并没有选择直接投建工厂,而是将刀片电池技术授权给了博格华纳,由后者在美国本土生产。这种“不控股、不直投”的合作模式,有效规避了美国政策限制,目前已落地多个通用、福特项目。

还有部分已经在越南、墨西哥设厂的中国企业,则开始转向“美标生产、第三国交货”的操作路径。在北美做品牌合作,在亚太做贴牌组装,通过RCEP国家进行转口清关,以避开美方直接政策风险。这种方式需要成熟的海外团队和税务路径设计,但对于一批已有转口经验的外贸商来说,是可控的。

在实际的出口端,一些原本为动力电池配套的BMS系统、电解液周边包装、动力线束企业,也逐渐从“绑定某一个美企大项目”,转向面向整个亚太和欧洲市场的订单切分。用供应链侧的稳定,换市场侧的不确定。

绕路不是逃避,而是策略调整

对中国厂商来说,今天的美国,不再是那个“把厂盖起来就能挣钱”的地方。政策变化快、贸易壁垒高、需求波动大——这些构成了当前的“外贸新常态”。

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美国市场,而是意味着需要更聪明地进入、更耐心地观察。

把投资放慢,把交货链路转出去,把销售渠道多元化,把合规动作提前准备。

如果你还在考虑是不是要在美国“砸大钱”、签长单、造工厂,不妨再等等。如果你手里有B级客户、技术配套能力强、有转口经验的团队,不妨往RCEP、墨西哥等方向多铺几条路。

这是一场策略与耐力的马拉松,不是一个用激情和投资砸出来的百米冲刺。

福特和国轩都在原地等风,中国厂商的下一站,也许要先学会绕个弯。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