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4日 星期二 09:11:48
【商机】美国五月份零售大跌,企业如何用高频小单抢占市场?

日前,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五月份美国零售及餐饮销售额环比下降0.9%,创下今年以来的最大跌幅。餐饮业销售额下降0.9%,家装园艺用品、电子产品、食品杂货等多个消费品类也均有明显下滑。其中,野餐郊游用品制造商“野餐时光”(Picnic Time)今年夏季的订单同比暴跌40%,被迫涨价约11%至14%,甚至冻结了新招聘以缓解成本压力。[来源:中国日报网]

这样的市场变化背后,少不了高额进口关税的推波助澜。美国进口商的采购策略正在发生变化,从“囤一波”变成了“拆着买、快点发”。很多中国厂商原来的出货方式,眼下开始不好用了。

订单变少、客户更挑,中国厂商压力上来了

美国人少买东西,出口厂商的订单也跟着少了,中国厂商的感受尤为直接。美国采购商为了控制成本,采购规模变小,下单时间也推迟了,甚至临时取消订单。与此同时,不少中国工厂由于被关税挤压,只能抬价维持利润,平均涨幅10%以上,这直接削弱了与东南亚国家的价格竞争力。

从家装到电子,从园艺到日用品,需求收紧的信号越来越密集。许多订单流向了成本更低、生产更灵活的印度、越南。尤其那些给中小客户供货的工厂,更容易受到采购策略变动的直接冲击。

小订单高频次,反应速度成了关键

不过,市场拐点的另一面,也意味着一个能抓机会的时间段正在打开。一些美国买家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加剧的关税风险,开始加快进货节奏,但每笔订单变小了。这种“小订单+高频次”的采购方式,让动作快、出货灵活的工厂意外受益。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美妆商家尹林最近针对美国市场尝试了一套“关税拆单”策略,把原来一张大单拆成多个不超过800美元的小包裹,通过降低单笔金额来避开高关税门槛。更关键的是在供应链上做出的调整:小批量快速发货,甚至支持一周内多次出单。结果客户下单频率大幅提升,有客户一周下了4单,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订单量。这种方式帮助其逆势实现了30%的美国市场增长。

在广州,简创科技则把这套模式用在了电子线路板领域。他们开发了8天交付的“小批快返”模式,每天能处理200多张小订单。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订单频率高,复购稳定,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了45%。这靠的就是快速出货与非标定制的灵活结合,摆脱了对几个大客户的依赖。

供应链要灵活,小单才接得住

要真正吃到“小订单高频次”的红利,光靠“拆单”还不够,整个出货思路也得跟着变。有的厂商正在从源头重新调整产品种类和发货方式。

比如浙江义乌的赢孚贸易公司,他们依托Temu平台,以“少量多款”方式先去试市场,重点测试消费者偏好。2024年推出的一款防晒瑜伽裤,仅一个月销量就突破5万件,靠的就是每天几百单的小批量快速发货。这种模式避免了囤货,也减少了滞销压力,公司全年营收稳定增长了30%。

新疆的鑫邮跨商则在物流方面下功夫。通过9610跨境电商模式,他们把欧美及中亚市场的清关和派送压缩到72小时内,即便是小订单也能做到快速送达。这种灵活、不压货的做法,反而让他们在美国市场外拓展出了欧洲和中亚的新客户群。

这些例子都说明: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一笔“吃饱”的大订单,越来越不靠谱,反而是“单小、频次高、反应快”的模式更抗风险。

不确定性在增加,动作快的更有机会

中国厂商如果想跟上这波节奏,可以重点从出货模式物流整合上入手。

比如,有些企业通过拆单运营+快递整合的方式,将大订单自动拆分为低于关税起征点的小订单,结合灵活的快递服务提升发货效率,同时规避税负。这不仅适应了当前“小单快频”的采购趋势,也帮助企业减少库存压力和退货风险

很多传统外贸企业此前在“快返”和“少量多次”上没有经验,但这波变化中,谁能尽快转型谁就能吃到订单的新增量。

美国零售市场的数据告诉我们:不确定性在变多,但这正是对企业反应速度的一次集中考验。中国厂商一方面要及时跟上现在订单小、下得多的节奏调整出货逻辑,另一方面也该同步把市场分散开,不全压在美国,比如加快进入欧洲、中东、东南亚市场,以分散对美依赖。

这不只是为了避免风险,更是给下一阶段的增长做铺垫。在大客户、长期订单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的今天,谁能早点把供应链做灵活,把小订单做顺,谁就更可能在风口真正站稳。对很多工厂来说,现在是一个做小、做快、做活的一个能抓机会的时间段。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