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08:32:59
【商机】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破百亿美元,中国厂商如何抢先卡位?

113.9亿美元签约额,20万人次观展,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成为今年外贸圈真正值得关注的一场硬仗。

据新华社报道,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项目176个、金额113.9亿美元,项目数量同比增长45.8%;主展馆内观展人次突破20万,是上届的两倍;现场成交或意向成交额预计将达25亿元人民币。项目覆盖建筑制造、电力能源、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贸易势头之强,超出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非贸易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2025年前五个月,我国对非洲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2.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中非合作,正在由传统互补走向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来源:新华网]

非洲市场升温,对中国厂商的真正挑战才刚开始

外贸人都明白,有签约,不等于能交货;有订单,也不一定能回款。非洲这片市场看似开放,实则考验着中国厂商的定力与方法。

首先是需求端的变化。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日用品、美妆、农机等高性价比品类在博览会现场获得了集中关注。肯尼亚采购商明确表达了对手术器械、常备药品等“经济实用型”产品的兴趣。对中国厂商来说,这意味着适配标准低、价格敏感度高、客户对交期不苛求,是一类可以“短平快”出货的品类机会。

但另一面也不能忽视。非洲国家间政治稳定性参差不齐,汇率波动频繁;通关制度各异,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而且不少国家信用体系不成熟,拖欠款风险高,盲目寻找代理商也容易踩坑。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验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中国厂商能不能“带着解法”入场。

怎么卡位?从三个方向解题:场景切、渠道切、组织切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仅供参考。

一是从具体品类和场景切入,找到合适的落地点。

金龙电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案例。公司通过中非博览会与摩洛哥客户建立联系,2024年首批出口500多万元,总体订单超2000万元,实现了在北非市场的首次突破。他们没有一开始就追求高额签约,而是以小批量滚动出货方式,逐步建立交付信任,从“第一单”做起,逐步拓宽订单规模。企业透露,2024年其非洲市场销售额比2023年增长了115%,而2023年又比2022年增长了400%。

这种节奏适合做工程类、设备类产品的中国厂商:找到单一国家/区域客户,用中英文资料包打通沟通流程,用一两条标准产品起步,确保货到人到账也到。可以借助阿里国际站、贸促会展团、或对接非洲中国商会的人脉网络,加快第一手渠道验证。

二是用物流+渠道一起打包,自己构建“中转+交付+服务”能力。

株洲易通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几年在非洲跑得非常深。他们做的是二手车生意——重货、长链、强服务。从中国出发,经过中转地清关入境,再到客户端交车,链路长达数十天甚至上百天。

他们一边在湖南运营本地出口基地,一边在非洲布局海外仓。2025年还将在塞拉利昂投资建设汽车海外仓,辐射整个西非市场。此外,他们还承办了此次博览会的“二手车出口专区”,用展会平台进一步推进渠道落地。

对于做耐用品、机械设备、建材等客户需求较稳定的厂商来说,完全可以仿照这条路径,用拼箱模式、前置仓模式、乃至代清关服务来承接长期合作。

三是组织能力建设必须同步升级。

博览会是入口,但真正要吃到成果,厂商自身的组织也得做两件事:一是要有稳定的产品线和可控的交付节奏,不要在非洲市场做“见单生产”模式;二是要储备一定的法务能力、风险意识和财务工具。

建议在以下环节进行准备:

1.贸易结构:避免一次性大额订单。采取“定金+分批付款”的方式,推荐使用“30%预付款+出货前结清”的保守机制。

2.客户评估:可参考COFACE等信用评级平台,交叉验证采购方背景。部分地区建议增加第三方实地考察或视频认证环节。

3.物流设计:初期可采用第三方拼箱发货,推荐选择摩洛哥、南非等具备中转能力和货物集散优势的国家为中转点。

4.代理策略:优先寻找有中国合作经验的本地代理,或与当地华人商圈建立初步对接关系。不要在不设法律管控的前提下签订长期独家协议。

不是去“抢订单”,而是带着节奏走出去

非洲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厂商思考的“第二增长曲线”。但这个机会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次系统性卡位战。

我们不是去“抢单”,而是需要带着产品、节奏、组织一起出去——哪怕是从一个小港口、一个样品单开始。

卡位的方式不止一种,但核心逻辑只有一个: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你已经试错过一次;在别人还在观望非洲政治新闻时,你已经知道哪个国家的采购商靠谱。

这或许就是现在,值得出发的理由。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