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创下新高
据泰国商业部贸易政策与战略办公室(TPSO)统计,2025年1月至4月,泰国自中国进口315.6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23.3亿美元,导致双边贸易逆差高达192.3亿美元。其中,仅2025年4月,泰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就达到88.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进口排名前五的类别分别为电气机械及零件(16.7亿美元,+110.6%)、通用机械及零部件(8.482亿美元,+37.8%)、家用电器(6.586亿美元,+21.6%)、计算机及相关零件(5.068亿美元,+35.1%)、化学品(4.968亿美元,-11%)。[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订单冲上来,不代表机会属于你
泰国进口猛增的消息确实令人振奋。但当我们进一步剖开这组数字,就会发现这块蛋糕并不好吃。
需求端的爆发,本质是一种应急式囤货行为。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泰国企业更倾向于一次性多批次锁货、缩短备货周期。这种集中式采购方式,对有“少量多批”能力和快速出货能力的中国厂商是利好;而对仍以传统大单生产模式运行的企业来说,很可能会错失窗口。
同时,贸易逆差加大也释放出另一个信号:泰国政策层面未来可能会更加强调“本地制造优先”。无论是增加本地采购比重,还是通过非关税方式设限,这对过于依赖泰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挑战。
主动出击的中国厂商,已经在下场
相比担忧和观望,真正分得蛋糕的厂商,已经靠自己的动作站上了牌桌。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1. “开口小吃精”:江苏优佰利靠小单突围
江苏优佰利生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2025年成功将一批宠物清洁湿巾销往泰国市场,虽然金额只有9018美元,但凭借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实现了零关税落地。这笔订单并不大,却是该公司进军国际市场的起点——低关税、高通关效率,为他们后续争取渠道资源创造了条件。对多数起步中的厂商来说,这种“小而快”的路径更实际:不压库存、不赌大单,有利于以最小成本验证泰国市场的接受度。
2. “卡准节点”:海南顺程用速度抢市场
农产品向来拼的就是时效。海南顺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东方市新龙镇的光照条件,种出能提早20天上市的哈密瓜。配合八所海关提供的“随报随检+远程视频查验”通关服务,他们4个月内出口86批次、货值1248.2万元。泰国作为主要销售目的地之一,对这类鲜活商品提出了更高的效率要求,而顺程则通过卡位“早上市”,成功切入采购高峰期。这个案例对生产季节性商品的企业有明确启发:想要进入泰国市场,必须快,必须准。
3. “把门槛变阶梯”:洛阳轴承打通标准认证渠道
2025年前四个月,洛阳轴承进出口有限公司实现出口额1亿元,同比增长39.5%。他们的关键做法,是与郑州海关合作,解决了出口到泰国所需的工业产品认证问题。此外,通过申请原产地证书,滚针轴承出口泰国享受了关税减让,仅前四个月就节约进口国关税约240万元。这个案例说明,在机械设备领域,政策红利依旧存在,但前提是你有能力拿到“敲门砖”。
再往下:没有案例的部分,也要有动作
虽然并非所有品类和企业都能找到直接对应的案例,但趋势已经明确:越早实现标准对接、通关便利、快速交付,越容易在短期内把握泰国这轮采购红利。
以下是结合当前市场节奏,总结出的实操建议:
1.原产地证书要尽早规划:东盟自贸协议仍然有效,对厂商而言,合理获取证书可直接降低采购方成本,提升竞争力。
2.交货周期缩短是加分项:泰国客户普遍要求“下单即走”,越是能控制生产+物流节奏的企业,越有议价权。
3.订单结构调整为“少量多批”:不要指望泰国客户一下买一整柜。能接受一次下单、分批发货的厂商更有机会建立长期合作。
4.客户信用分层,优先锁定可控账期客户:建议优先采用L/C或限期TT形式,并在首单阶段限定账期和出货比例,规避回款风险。
5.通关支持与本地代理配合更紧密: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泰国本地合资方或代理建立仓储点,实现快速分拨配送,有助于提升履约稳定性。
好订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能接得住的
这轮泰国进口增长,无疑给很多外贸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但从案例和实务中不难看出,真正能吃到蛋糕的企业,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前期的准备和应对能力。
无论是依靠通关效率率先进入市场的顺程农业,还是靠标准认证扩展渠道的洛阳轴承,亦或是凭借灵活订单测试市场的江苏优佰利,他们的共性都在于:快、准、有章法。
泰国市场机会依旧,但窗口期并不长。下一步怎么走,取决于你准备得有多细。别等潮水退去时,才发现自己还没换上能游泳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