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潮起,一批儿童用品走向大洋彼岸
“六一”节前,浙江多地儿童用品出口出现一波小高峰。新华网报道显示,从指甲油、学习桌椅到儿童洗护,中国厂商在儿童品类上的创新步伐正加快:英雅化妆品的自动化产线一瓶瓶指甲油直上货轮,浙江聿美生物科技在湖州海关的帮助下,4个月出口额已达2000万元,同比增长68.8%;而护童的人体工学学习桌更是出口日本、欧美,前5个月出口同比猛增268%。[来源:新华网]
从宏观趋势来看,儿童用品这一出海新兴赛道,正以小切口、精细化的打法,撬动海外中产育儿市场。
从“合规”到“爆品”,机会和门槛同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中国厂商更愿意把儿童品类视为风险区。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碰。安全认证、环保要求、目标国政策波动,再加上舆情高压带来的不可控风险,这些都曾让不少出口商望而却步。
但现在变了。欧美的育儿观念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化——父母对功能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够用”,而是愿意为“好用”“好看”“专业”买单。这意味着,只要产品真正打中了需求点,哪怕是一个小品类,也可能撬动出千万元量级的市场。
从行业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当前儿童用品出海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一方面,订单碎、小批量、反复打样确实对产线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竞争尚未饱和,许多品牌仍在探索阶段,中国厂商有空间借助OEM、ODM形式快速试水,积累口碑与市场数据。
如何做出单品爆款?3个实操路径拆解
以下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交流。
第一条路径,从功能细节入手,锁定“消费焦虑点”。
代表案例是优贝童车的表演车「FREESTYLE」。这款面向初学者的儿童自行车,没有设计辅助轮,而是结合滑步车理念,辅以95%预组装、2.4英寸加宽轮胎等细节,解决了父母“不知道该买哪种车”的选择焦虑与组装麻烦。上线后迅速成为亚马逊 Best Seller,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台。
这种打法的核心在于:明确一个消费痛点,并用产品设计解决它——不是宣传上说得多厉害,而是产品拿到手就“刚好合适”。
第二条路径,用跨国验证与平台测试打磨转化率。
Babycare(好孩子集团旗下)在推出模块化连体衣时,就采用了欧盟REACH标准筛选的12种低敏面料,并联合德国设计师推出带可拆卸帽子和围兜的功能款。上线前后,品牌在亚马逊做了AB测试,对详情页进行反复优化,同时在Instagram用直播演示“拉伸测试”,最终这款产品月销突破10万件,复购率达35%。
这类打法不强调营销“广”,而追求验证“深”。通过平台内测、社媒互动反馈、再反哺产品升级,用数据指导爆款形成。
第三条路径,定制化切入,深耕细分市场的高利润带。
来自汉川的儿童推车制造商——睿智儿童用品公司,深度响应不同国家的特殊场景需求。例如,俄罗斯市场冬季冰雪较多,公司就特别推出大轮胎、加厚避震推车。这类产品的单价虽高,但利润也能比普通款多出2-3美元。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出口至4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5.7%。
这说明,爆款不等于大众款。高价、专业、适应特定国家消费习惯的产品,同样可以成为稳定出货的爆品。
不是每一个出海品类都值得赌,但总有一些走得稳
许多中国厂商在问:儿童产品是不是一场短期风口?这个问题很现实,尤其当你看到新品类销量起伏大、政策风险不明朗、产线难以规划时。但观察那些稳步起飞的企业,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没赌“潮流”,而是用结构化思路、标准化流程、数据化验证,一步步试出来的。
爆款从不是一蹴而就。它背后是产品设计、合规准备、市场调研、供应链匹配与销售节奏的多项合力,是一条“结构化试错”的生意逻辑,不是靠直觉赌出来的。
儿童用品出海,不是门“快钱”的生意。但它值得那些真正想做长期产品的厂商慢慢打磨。先选好门槛适中的品类,比如洗护、玩具、童车桌椅,练好产品功底,稳稳出单,再从中爆出几个明星款。等这条路径走通,品牌与市场也就自然建立了。
在产业过剩和流量焦虑的背景下,这或许是中国厂商能在下一轮全球市场中留下名字的另一种方式。不是抢流量,而是把产品做成答案。